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胡姓的精神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080|回复: 22

安徽无为县【积善堂】濡湏胡氏专帖

[复制链接]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发表于 2014-9-18 17: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贴转自老论坛,作者:胡志忠

安徽无为县檀树棵马厂(濡湏胡氏)续修总谱序:
问当阅史而考胡为有虞氏之后周武王封胡公满於陈以备三恪为周陶正逐以?为姓则胡氏之得姓自此始为远汉有安公聚徒於白虎山相如徒之以授受经学讲学。唐有杲公开佳会於香山乐天交之以绘图尚齿逮乎。宋有宿公累世公卿晋陵名族。又有瑗公治齐论事体用明经或教育或联吟或隐逸或?宦名卿学士不乏伟人然遥匕华在胄远而难稽不。
我祖宗一公之前家谱记录之。族谱先祖像顺序如下:胡满公.方平公.双湖公.云(輋?)公大写打不出来.
我始迁祖:宗一公.
二世祖进士仕凤公.后面略
三世祖耆隐友聖公.后面略
四世祖儒士尚德公.后面略
五世祖儒士应试公.应虎公.应麒公.应鹿公.应?公.后面略
六世祖文奎公.后面略
七世祖光先公.光炯公.皇恩钦赐官服像.后面略
八世祖太学生德秀公.德宽公.皇恩钦赐官服像.后面略
九世祖府经?大举公.太学生大双公.例贡生大敏公.太学生大仁公.布政司理问大树公.太学生大怡公.都是官服像.后面略
十世祖儒士曰谦公.太学生曰禄公.太学生曰?公.太学生曰邦公.太学生曰顺公.处士曰清公.都是官服像.后面略
十一世祖太学生世徤公.太学生世恩公.太学生世模公.儒士世湘公.世依公.世泽公.世镜公.静亭公.世锡公.世?公.世广公.世陆公.世科公.世山公.都是皇恩钦赐官服像.后面略
十二世祖一顺公.太学生一璋公.一鼇公.一有公.一贯公.登仕佐郎献廷公.一培公.处士一圭公.一武公.太学生一杰公.一心公.例贡生一洲公.一寿公.一福公.都是皇恩钦赐官服像.后面略
十三世家旺公.家裁公.家舜公.家齐公.家友公.家泰公.武痒生占鼇公.儒士子祺公.家华公.都是皇恩钦赐官服像.十四祖附贡生永清公.承长公.都是官服像.
?号是大写字又不认识打不出来.后面略
始迁祖宗一公以下字派:仕友尚应文.光德大曰世.一家承先志.万嗣必永昌.积善源自远.荣名庆祚长.安邦定基业.宏伟兆瑞祥.
上届家谱续修于民国四年,今修出谱于2001年,安徽无为县濡湏胡氏宗谱,宗族简谱介绍:积善堂,安定郡的由来如下:曾记得二尺多长四角整齐长方形的一对金丝灯笼,悬挂在我胡氏宗祠门前额下的两旁,上面标写堂堂皇皇的六个大字,迎面一方是积善堂,朝祠堂一面是安定郡,凡花甲子以上的人都知道这是胡氏堂名灯笼。
我胡氏发源地归纳起来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河南淮阳,一个是安徽阜阳,这两支胡姓长期不断的繁衍融合,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中心地;至汉时,四方迁移,其中远去甘肃境内的胡建一族,到隋初,这一族繁衍,成安定一带望族(安定即今甘肃省固原县),据(吉安胡氏考)又有一支于五代南唐时由醴陵德善乡(今湖南省东部)进入吉州(今江西省吉安),这一支是我胡氏后支子孙衍生的来源。
谱牒上面的记载资料:
胡公满后代人中如汉代之重臣胡广,明朝之开国将军胡大海,我族既是胡大海这一支。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家谱中确凿可考的奉宗一公为我族之一世祖,由此而启绪,瓜迭绵延,一担箩挑来濡北,十分春色到皇图寺。宗一公于公元1452年出生于徽州婺源,明朝中叶宗一公为避战乱由婺源迁至安徽无为县北乡皇图寺侧而卜居,享年60岁。德配昌氏,生子三:长曰仕龙,次曰仕凤,三曰仕琳,在皇图寺百余年后人丁兴旺,五世祖弟兄有九:应试,应天,应命,应召,应藻五公留居祖地,而应鹰,应虎,应麒,应鳞四公分迁无为县赵家段,倪家楼,檀树柯,龙王庙等地;三建祠宇,均遭拆毁,最后一次建祠于无为县西郊檀树柯马厂;而今规模宏伟之祠堂虽不复存,但胡氏马厂为原祠故址人皆知之,我姓人口众多,约6000人儿女于一根。

胡志忠0565-6315316  13956673139
胡志根0565-6369858
胡志荣0565-6338656
族长胡先玉0565-6369132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檀树棵马厂濡湏胡氏民国四年谱序:

遗民耳,亦尝细阅,徽志有方平先生精通易理,得朱子正传,方平之子双湖先生,善读父书,讲学弗倦,以及炳文先生笃志紫阳之学,著四书通,并易春秋解,世称云峰。复又伸公,登第后累迁国子司业,知无为军,有德政,此数子者理学源渊,儒林望重,皆婺源人氏,真徽派也。而积善堂之胡氏聚族于斯,或即伸公之解组羁濡,爱临湖山水之胜,云礽繁衍,甲于一乡,然与否与?今当华乘续修,乞余一言以弁其首,余愧无董狐之笔,司马之才,遂不揣谫陋,泚毫而为之。
  序
  时   民国四年岁在旃蒙单阏孟之月   榖旦

  清增貢生候選訓導世     愚弟  湯源溥    頓首拜撰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资料:

三恪备荣封,家乘渊源溯妫汭;双湖锦世泽,文人甲第振淮川。

华林胡氏源于公满长子:申;清华胡氏源于公满次子:丹;致三国胡奋,胡奋侄子炎为龙川胡氏和金紫胡氏同宗共祖。
胡一桂大德元年1297年为【清华胡氏宗谱】作序时提到我族自唐散骑常侍有黄墩居清华,子八人支分散处,寄居列郡,各自为宗。------  一桂为常侍十二世孙。明代【新安名族志】“胡-梅田”条中记载“出清华常侍公后、十二世曰一桂”。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胡氏与安定胡氏同属于十八世义公之子,十九世秀公后代繁衍为清华派,城公后代繁衍为安定派

江西婺源清华胡氏先祖世系图为:
阏父(周陶正)-胡公满-丹(满次子)-孟阳-洽 -思-道-高昌-季符-昭-犨-孟戊-傅-君已-变-孟龙-灵朔-义-琇-伯奇-叔善-(计宁-可宁-友宁-仕宁)-(元善-元素)-凯-谨-从吉-炤- 殷-安-刚-宠-广-康-权-逝-质-橼-仍-伋-湘-怀-平-荫-顒-伏-琳-乐陵-(福-杲-裕)-伸-炼-瞳-(珍-学)-(遵-崇-绚-文-武- 愈-润-庆)[三公(迁居考川)-四公(迁居德兴)-七公(迁居长饶)-八公(迁居江州)-十公(迁居泗州)]
清华胡氏源于胡公满次之丹,与安定胡氏同源,安定胡氏始祖城公与清华胡氏祖琇公乃亲兄弟。
据是谱,周阏父为陶正,生子满。满封国于陈,溢胡公,后裔遂以谥为姓。满传六十一世,有胡伸者,唐时因避兵乱,迁居歙县黄墩,为新安胡氏始祖。伸孙学,登咸通九年进士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文德二年致仕,由黄墩徒居婺北清华,是为清华胡氏始祖。
学公父瞳公生十四子,学公生八子,如今清华胡氏已遍及安徽地区

明经胡氏“积善堂”的由来:
胡植诚宗亲的芷胡园资料:
2008-08-10 18:08      
    明经胡氏胡斗元,字声远,少孤,从朱小翁 学,得《易》、《书》之传,精于易学,授徒50余年,门人弟子遍天下。他认为“乾”专言性善,“坤”兼言善不善,这都是性情所致。“乾之善世无及己,坤之 积善吾蔗几勉之”,并自号勉斋。他常以“明经胡氏”为荣,临终前嘱托诸子说:我家为明经胡氏子孙,你们要力学积善,不要做有辱祖宗的事情。元贞元年 (1295)去世,年72岁。门人俞洪等私谥为孝善先生。其墓有“孝善先生之墓”的题词。
以上就是明经胡氏“积善堂”的由来典故。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改胡"家族

    历史上赐姓李很多,使李氏光大,然而也有李姓改作他姓者,明经胡氏即是李改胡姓而又名人辈出的一个家族。天秸元年(904)八月,朱全忠杀唐昭宗,第二年唐昭宗的遗腹子李昌翼出生,在徽州婺源考水被一个叫胡三的人收为义子,改姓胡。昌翼长大后,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中明经科及第,故其后裔称明经胡氏,因其是李姓后裔,明经胡氏忌与李氏通婚。明经胡氏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有二支,即宋元时期的婺源胡炳文家族和近代绩溪胡适、胡雪岩家族。

(一)婺源胡炳文家族

胡炳文字仲虎,号云峰,生于1250年,卒于1333年,享年八十三岁。胡炳文是李昌翼第十四代孙。李昌翼的第七代孙胡绍为宋仁宗嘉褚年间进士,曾任郯县主簿。胡绍三子即胡伟、胡级、胡伸。胡级、胡伸兄弟二人同登进士第,胡级官至金部郎中,胡伸官至国子司业,迁知无为军,有德政。胡伸亦以文学知名,据《宋史·文苑·汪藻传》记载:时人为之语日:"江左二宝,胡伸、汪藻。"胡伸从弟胡侃,也登进士乙科,曾试为县宰,不久即去官隐居数十年,自号柳湖居士,著有《胡氏家室棣华集》。
胡伸传至第三世为胡允济,迁居婺源郭东集贤里。胡允济以学行推择为乡校正。胡允济子胡师夔从朱熹的从孙朱洪范学《易》,胡师夔子胡斗元也从朱洪范学《易》、《书》等经书,并授徒五十余年,弟子遍天子。胡斗元也以经学传家。胡斗元之子即胡炳文,是元朝文学家、教育家。胡炳文幼好学,年方十二,夜读不辍。禀承家学,有志于潜心朱熹理学,上溯伊洛,以达洙泗渊源,凡诸子百家、阴阳医人、星历术数无不推究,成为元朝一代学术宗师,四方学者来访者众多。曾任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后调兰溪学正,未赴任。其侄建明经书院,他又任山长,亲自讲授程、朱之学。其所作诗文名盛一时,诗不失雅韵,性灵时露;杂文平正醇雅,世称"云峰先生"。著作有《书集解》、《春秋集解》、《礼书纂述》、《大学指掌图》、《五经会义》、《尔雅韵语》、《启蒙五赞释》、《四书辨疑》等。《四库全书》收入《云峰集》十卷、《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纯正蒙求》三卷、《四书通》二十八卷。其子侄辈人胡念祖、胡振祖、胡光祖、胡德祖亦以儒传世。
胡炳文之后有徙居歙县之地者,明末人胡渊自称胡炳文之后,入清后,绝意不仕,与同邑江德元等在紫阳书院讲学,年七十而终。
胡伸子胡搏在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登进士第,胡伸又一子胡持于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也登进士第,官至通判南康军。胡持之孙胡自厚也在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中进士。胡自厚子胡贡元、胡知先皆为太学中舍生,胡贡元子即胡次焱,与胡炳文是族兄弟,于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中进士,官至贵池县尉。1275年元兵人贵池,胡次焱奉母归乡里,在其族人胡淀所建明经书院教书。胡次焱诗文由其族孙胡琏搜辑成十卷,名曰《梅岩文集》。


[转帖]“明经胡”之“七哲名儒”   
明经胡氏自唐末在婺源考川发祥,由于始祖胡昌翼“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尤邃于《易》”,故后嗣皆有重教崇儒之风,世以经学传家。宋、元期间,孕育出七位声名藉甚的理学名儒,他们分别是:“八世丁派胡伸,十二世戊派胡方平,十三世壬派胡斗元、己派胡次焱、戊派胡一桂,十四世壬派胡炳文,十五世己派胡默”,世称“七哲名儒”。这里,根据史料的记载,简介如下:
    胡伸 字彦时,号环谷。为明经八世儒祖。幼颖悟,年十四随兄胡伋游学杭州,月试辄先出且数居首。教官命移案就察之,问所用事,应对如响。苏文忠公闻之,遣鞍马召与语,甚见叹异。后入太学,与同郡汪藻齐名,时人语曰:“胡伸汪藻,江左二宝。” 绍圣四年(1097年)与兄胡伋同登进士第,授颍川教授。元符二年(1099年),召为太学正,进博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迁秘书丞著作佐郎,与修《神宗日历》及《礼书》。崇宁四年(1105年)除右正言;数月,以亲嫌改符宝郎,迁辟雍司业。后以直谏谪监杭州楼店务,继知无为军;在任为政慈恕,民绘其像于学宫。著有《四书解义》、《胡氏棣华稿》、《尚书注》等,其所著书经诸书,明永乐十二年上命刊入《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
    胡方平(1223—1278) 字师鲁,号玉斋。为明经十二世儒祖。从学于黄幹之门人董梦程、沈贵瑶,“研精易旨,沉潜反复二十余年”,尽得朱子易学之传。著《易本义启蒙通释》2卷、《外翼》4卷、《易余闲记》诸书行于世,学者称为“玉斋先生”。
    胡斗元(1224—1295) 原名梦季,字声远,号勉斋。为明经十三世儒祖。师朱文公从孙朱洪范(号小翁),得《易》、《书》之传,精于易学,授徙50余年,学生遍天下。门人俞洪等私谥其号为“孝善先生”。
    胡次焱(1229—1306) 字济鼎,号梅岩,晚号余学。为明经十三世儒祖。少孤贫,母氏策励以学,劬书不辍,博览强识,魁江东。宋咸淳四年(1268年)登进士第,授官贵池县尉。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至贵池,郡帅张林以城降,次焱守节不屈,以母老脱身归家,以《易》教授乡里终。著作有《梅岩文集》10卷、《四书注》、《唐诗绝句附注》、《文公感兴诗注》等。其《梅岩文集》,明嘉靖间由其族孙胡琏搜辑,胡琏外甥潘滋校刊并序,卷首为《雪梅赋》,末卷为与友人赠答往来之作,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从创作上来看,胡次焱诗作的思想和风格都继承了陶渊明的传统,但又不简单地模仿陶诗,而能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形成自己的特点。最能体现胡次焱创作思想和风格的代表作,莫过于《媒问嫠》和《嫠答媒》二首。他以媒劝嫠再嫁、而嫠答问守节的形式,象征地表达了有人劝其仕元,而其决然不应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面貌。“妾命青叶薄,妾心顽石坚”,是诗人这种思想的高度集中表现。
   
    胡一桂(1247—?) 字庭芳,号青甫,又号双湖居士。为明经十三世儒祖。颖悟好读书,受父《易》学。年十八,领景定甲子(1264年)乡荐。入元(朝)不仕,退而讲学,远近师之。《续通鉴纲目》称他与休宁陈栎“皆以讲明道学见重当时”。著有《易本义附录纂疏》15卷、《易学启蒙翼传》4卷、《诗集传附录纂疏》20卷、《十七史纂古今通要》17卷、《人伦事鉴》、《历代编年》等书行于世。
   
    胡炳文(1250—1333) 字仲虎,号云峰。为明经十四世儒祖。自幼颖悟,“庭受父训,禀承家学”。十二岁时,常夜读不辍,父母恐其累成疾,不让他学得太晚,而他依然不改初衷,用衣服蔽住窗隙之光,瞒着父母继续挑灯终夜默诵。稍长,“笃志朱子之学,上溯伊洛,接洙泗渊源”,并对“诸子百家、阴阳医卜、星历术数靡不推究”,使之终成元代一派学术大师。至大三年(1310年),族弟胡淀建明经书院,胡炳文代山长,以教四方来学,“东南学者宗之”,夸其“彬彬有儒风焉”,咸称之为“云峰先生”。延祐中(1314—1320),他被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后调兰溪州学正,未赴。胡炳文所在的元代,虽然“朱子之学”被“定为国事,学者尊信,无敢疑贰”。但真正不为科举功名计,而醉心于义理,有志于阐发“朱子之学”的士人,却为数不多,正如胡炳文给汪古逸的信中所说:“年来老成凋谢,时文愈盛,而古学寝衰,……浓郁于文公之学者,百无一二。”同时,在此时期内,“朱子之学”本身也未能得到光大发扬。揭文安公称:“圣人之学至新安朱子广大悉备。朱子既没,天下学士群起著书,一得一失,各立门户,急奇取异,附会缴绕,使朱子之学翳然以昏然。”这就是说,朱熹亡后,因朱门弟子体会不同,“朱子之学”的真谛已难以明了。在这种学术背景下,胡炳文以固守“朱子之学”为宗旨,以订正“异论”自任。《元史》载:“余干饶鲁之学,本出于朱熹,而其为说多与熹牴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书通》,凡辞异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辞因而指异者,析而辨之,往往发其未尽之蕴。” 《四书通·邓文原序》则说:“戾于朱子者,删而去之。有所发挥者,则附己说于后。如谱昭穆,以正百世不迁之宗。”《四库全书总目》亦云,胡炳文所作《四书通》对于“刊本先后之差,亦悉加考证。其于一家之学,用心亦勤且密矣。”由此可见,胡炳文在继承和发挥“朱子之学”方面,是付出了艰巨劳动的。因此,元代理学大师吴澄说:“有功朱子,炳文居多。”胡炳文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本义通释》12卷、《五赞通释》8卷、《春秋集解》、《大学指掌图》、《五经会意》、《四书通》26卷、《四书辨疑》、《性理通》、《尔雅韵语》、《纯正蒙求》3卷、《杂礼纂述》、《云峰笔记》、《云峰诗余》、《云峰文集》10卷、《孟子通》14卷、《论语通》10卷等。寿八十四卒,集贤院劄谥“文通”。
   
    胡默(1296—?) 原名维申,字孟成,号石邱。为明经十五世儒祖。尝授学于族父胡云峰,尽得其传。创建“石邱书院”于考川村之南,以居学者。尝客徽州府城郡帅家,刚毅典雅,有馆阁气味。遇乱,不屈贼而死。所作有《石邱诗文集》,师山郑先生为之序。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新安理学与易学》
郭振香
  
    新安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以徽州(古称新安,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籍理学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支地方理学流派,这一流派奉祖籍徽州婺源的朱熹为开山宗师,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学为宗旨。新安理学具有鲜明的学派特色,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易学的重视和研究。
  在新安理学形成的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程大昌(徽州休宁人)就著有《易原》和《易老通言》。朱熹对《易老通言》推崇备至,称赞此书“立言之旨奥博,非先儒思虑所及。”(《新安学系录》卷五)大约100多年后,徽州又出现了一位“精研《易旨》,沈潜反复二十余年”(《宋元学案》卷八十九)的理学家胡方平(徽州婺源人)。他著有《易学启蒙通释》2卷,此书主要阐释朱熹《易学启蒙》之旨,多引朱熹门人及后学之说进行诠释。值得称道的是,胡方平的易学研究还成了家学。其子胡一桂生而颖悟,好读书,尤其精通于《易》,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15卷、《易学启蒙翼传》内外两篇。无独有偶,另一位新安理学家胡炳文(徽州婺源人)的易学研究亦受益于家学,其父胡斗元,跟从朱子的从孙朱小翁得《书》、《易》之传。胡炳文自幼好学,长大后潜心于朱子之学,著有《易本义通释》12卷,其解说以朱熹的《周易本义》为依据,采诸家之说互相发明。
  元末明初的新安理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陈栎(徽州休宁人)、朱升(徽州休宁人)和郑玉(徽州歙县人)。陈栎为新安理学大师,他为了维护朱子之学的纯真性,一生勤苦,著述不辍,留下许多书、传、纂、疏,其中包括《读易编》。朱升曾受学于陈栎近20年,深得陈氏器重,他十分注重读书,于五经皆有旁注,而《易》尤详。郑玉平生虽对《春秋》用力最深,却有“天地一《易》也,古今一《易》也,吾身一《易》也”的慨叹,并著有《周易大传附注》。
  明中后期,王学兴盛,新安理学内部出现分化,阵容逐渐萎缩。其间虽有程日童(徽州休宁人)编纂《新安学系录》16卷,但终究无法挽救新安理学衰落的命运。戴震“皖派经学”的创立,标志着新安理学的终结,这一终结同时隐含着易学研究的凋零迹象。在戴震丰厚的学术著作中,易学研究可谓沧海一粟,只有在他的《经考》与《经考附录》中,才论及到易学,而且多是征引前人注解,按语微少。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戴震所援引的寥寥数人中,就包括了朱子、程大昌、胡一桂、胡炳文四位新安理学家,由此可管窥到戴震哲学中挥不去的新安理学余韵。
  《周易》虽有“群经之首”之誉,然《易》之难治,可谓学者共识。那么,为什么新安理学却形成了重《易》治《易》的流派性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派传承的自然演进。就朱熹来说,他虽认为《易》于六经,最为难读,但其一生对《周易》的经传注述并没少下功夫,除了平日讲学,同朋友、学生书信来往中常论及《周易》以外,还同蔡元定合编了《易学启蒙》,并独撰了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周易本义》。新安理学既以发朱子学为己任,当然也要将朱子易学一脉传承下来。二是《周易》主流精神与徽州生存环境的契合。徽州地处万山丛中,山多地少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拓展。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周易》“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大生”精神无疑是对徽州人的最大鼓舞。三是理学家自身勤苦自励的品格。或许是由于艰苦的生存环境的锤炼,多数徽州人都养成了坚忍弘毅、奋发向上的品格。史载程大昌十岁便能成文,成年后因苦于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所以作书以贯通之,苦力思索,四年而成《易原》。胡炳文自幼嗜学,父母恐其成疾,欲阻止其学习,他便用衣服遮蔽窗户缝隙,终夜默诵。程直方竟能做到读书十年不下楼。新安理学家共有的勤苦自励的品格是他们精研典籍特别是易学的内在动力。
  在形式上,新安理学家治《易》不仅继承了朱熹“取经文本义”的释《易》原则,而且发扬了“既不废取象学说又注重义理”的解《易》风格。在内容上,新安理学家对《周易》“开物成务”的本旨给予了特别关注。朱熹指出:“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乃《易》之“大意”。郑玉在《周易大传附注序》中说:“《易》可前知,所以洁净精微之教而示人以开物成务之道也。”胡方平认为《易》“上足以赅太极之理,下足以济生人之事。”(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聚焦于《周易》“开物成务”之本旨,新安理学家著书讲学,孜孜不倦,为易学在徽州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积善堂诗
年代:【宋】 作者:【晃冲之】
星次朝当赦,龙符夜改元。
忽传优老诏,周及庶臣门。
细札颁殊礼,陪封锡异恩。
大酺堪一笑,束帛不须论。
缅想吾守盛,恭惟母德尊。
孝忠兼仲子,辞翰竞诸孙。
掖诰金鸾润,宫衣翠翟温。
万钱宾客贺,五色帝王言。
谖草开新夏,蟠桃属旧樽。
曲迎团扇度,舞接采衣翻。
冰下看鱼尾,霜边见笋根。
英声彤管在,绘事画屏存。
有客依同性,逢人问故园。
淹留惊伏腊,俛仰丑晨昏。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宋;晃冲之 积善堂诗
来源: 作者: 晃冲之

我家得姓自卫史,文王之照钟厥美。
西京御史府大夫,父慈子忠不惜列。
至今墓上无曲棘,颍川岁时虔庙祀。
中原丧乱厌风尘,南渡不及渡辽水。
晚惟道武揽英雄,巡东之晃同兴起。
世封颍川刺济州,子孙婵媛冠剑伟。
唐有贤良如汉初,名动集贤为学士。
是时海内图书家,一晃未让张与李。
忠实文华入本朝。三祖百孙同一体。
中祖颍川袭远封,东祖西祖复于济。
自从决策罢兵来,平进不厌百寮底。
即今门户益衰微,揽古怀今情曷已。
上恩坱圠播无垠,宿莽心存春藿靡。
漳州有母行百龄,疏封钿服明光里。
夫人眼力尚针缕,拜恩不易从稚齿。
初惟夫人有子贤,曰此布护敢不俾。
何劳梦帝血面论,进以微诚动旒{戾犬换房}。
华堂白发喜更新,即看青袍子高第。
寿斝千场日未央,膝下曾玄扶且倚。
中眷有孙不能鸣,东眷孙文刊烨炜。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无为县是安徽省巢湖市下辖的一个县,2006年被安徽省列为12个享有省辖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县市之一。全县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3个乡镇。
目录 [隐藏]
1 释名
2 建制沿革[4]
2.1 古代
2.2 近代
2.3 现代
3 文化
3.1 庐剧
3.2 饮食
4 名人
4.1 古代
4.2 近代
5 行政区划
6 注释


[编辑] 释名
《元史·志第一·地理二》[1]中记载
“无为州,中。唐初隶光州。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
亦有传说[2][3]认为:曹操与孙权在濡须(无为古地名,即今裕溪)一带交战。曹操数次东进,均不能成功,叹道:“此无所作为之地也”。无为因此得名。

[编辑] 建制沿革[4]
[编辑] 古代
春秋、战国时,无为县境属楚居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九江郡居巢县。
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属淮南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
东汉初平四年(193年)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
三国时属吴庐江郡濡须。
晋太康元年(280年)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年)属豫州。太元(376年-396年)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
南朝时,梁太清元年(547年)属南谯郡蕲。
隋开皇元年(581年)属庐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年)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无为军为无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无为州领巢县1县,属中书省。不久复属庐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

[编辑] 近代
民国元年4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
民国3年6月属安庆道。
民国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
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7年7月属第五专署,10月属第三专署。
民国29年4月属第一专署。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无为发展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临江、湖东、无南等4 个县行政区和1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行政公署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

[编辑] 现代
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个县级行政区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年1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
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

[编辑] 文化
[编辑] 庐剧
[编辑] 饮食
无为板鸭
严桥五香花生米
陡沟酥糖
[编辑] 名人
[编辑] 古代
米芾 书画家,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知无为军。
[编辑] 近代
戴安澜 练溪乡人。军人,抗日英雄
田间 羊山乡人。诗人
[编辑] 行政区划
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无为县下辖19个镇, 4个乡[5]。
镇:无城镇、襄安镇、二坝镇、汤沟镇、陡沟镇、石涧镇、严桥镇、开城镇、蜀山镇、牛埠镇、刘渡镇、姚沟镇、泥汊镇、白茆镇、福渡镇、高沟镇、泉塘镇、红庙镇、赫店镇。
乡:鹤毛乡、洪巷乡、昆山乡、十里墩乡。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经胡氏”溯源2008-12-19 17:39       唐朝末年,大将朱温独揽朝政,时刻准备篡位。唐昭宗眼见李唐王室有亡国灭门之祸,偷偷把出生不久的太子李昌翼托付给亲信大臣胡三公。情况紧急,胡三公带着昌翼逃回婺源考川 (今安徽省上饶市婺源县 )老家,为避人耳目,三公将李昌翼改名胡昌翼,养为义子。 昌翼聪慧过人,成年后考中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当得知自己身世后,绝望伤心,遂隐居于考川,人称明经先生,其后裔因此被称为“明经胡氏”。为铭记改姓源流、不忘先人,明经胡氏历代家谱多有“胡李不婚”的祖训,翻检现存的“明经胡氏”家谱,的确很少见到胡李通婚的例子。 国学大师胡适,即是“明经胡氏”后裔,在其英文自传中也谈到,祖上并不姓胡,系由李姓改来。

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西递明经胡氏宗族制定了《西递明经壬派排行》百字歌:
圣世长清,兆锡嘉名;逢时辅赞,家学汝成;
懋德常宏,大文昭炳;笃志敦修,惟良仰景;
泰遇兴贤,建树必先;自新其本,敏秀联延;
书传卓立,朝宗元吉;洪庆有锺,寿高福积;
守道崇增,瑞云允升;咸思克济,祖述继承;
作式绍之,益徵厚泽;麟耀祥晖,凤鸣腾达;
百代同发。
如果以20年为一代进行计算,要完成这样一个千秋基业,大约需要2000年左右的时间。可100多年后,什么都变了。到民国初期,这个“百字歌”还是尊祖、敬宗、睦族的强力黏合剂。此后不久,就有许多人把它视为“封建糟粕”,古老的辈分秩序被一轮又一轮的“时尚”的名字淹没了。


你的字派:宗仕友尚应文.光德大曰世.一家承先志。
延征公50世
宗一公56世
胡志忠71世。
为什么志忠的字派与明经胡氏字派不同,就是因为“后来有许多人把它视为“封建糟粕”,古老的辈分秩序被一轮又一轮的“时尚”的名字淹没了”
现在,志忠需要解决的是宗一公是“朝”字辈何人之后?
上庄明经胡氏先祖“朝”字辈是胡朝益,又叫“锡公”。不知这样的理解可行否?
“延书传卓立朝宗”

胡传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以知府在任候补,赏加三品衔,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也都因此得到封赠,胡氏宗谱中乃大登其“诰敕”,以为无尚的荣耀。计有因胡传作官封赠其先人的诰命五道,文字都是刻板套话,味同嚼蜡,但今日青年难以见到此种妙文,故录其一道如下:
赠通议大夫胡瑞杰同妻氏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嘉谟奕叶,允昭世德之殊宠,锡公朝益展曾孙之秀(按,此句疑有缺误),承新渥,用毂曩徽。尔胡瑞杰,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父,敦修无,垂教有方,种德开先,堂构益恢于来绪;诒谋裕后,箕裘克绍于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兹以覃恩,赠尔为通议大夫,锡之诰命,於戏,四世其昌,久聚星德之庆,九泉可作,永承褒命之荣,国典膺,家风益振。
制曰:绥柔佐治,宠既被于外僚,贞顺垂休,恩聿推于内德。特敷惠泽,用播徽章。尔氏乃三品衔在任候补知府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之曾祖母,肃雍可范,令善堪模,树慈训于后昆,爰著钟祥之德,传素风于彝叶,式彰贻谷之谋,允作母仪,频昭国典,兹以覃恩,赠尔为淑人。於戏,九重锡庆,邀丹诰之褒,四世承恩,并焕朱纶之色,勤宣令问,用阐幽光。
诰命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下    之宝

【题名】仁里明经胡氏支谱: 八卷,首一卷:[婺源]
【作者】(清)王吉人等纂修
【版本】清同治8年(1869),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堂号】?叙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先祖:[明]胡彦诚
【摘要】参见清董桂敷修《仁里明经胡氏支谱》条目。卷首谱序、传记等,卷一至八行传。
【索取号】903181-184
【题名】仁里明经胡氏支谱: 八卷,首一卷:[婺源]
【作者】(清)董桂敷等纂修
【版本】清道光4年(1824),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堂号】?叙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先祖:[明]胡彦诚
【摘要】参见清胡陆秀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条目。传至十六世孙彦诚,明洪武间复由考川徙仁里,是为仁里胡氏始迁祖。卷首序、传、墓图,卷一至八行传。
【索取号】915368-71
【题名】明经胡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婺源]
【作者】(清)胡天望等纂修
【版本】清康熙59年(1720),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摘要】参见清胡陆秀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条目。卷首谱序、墓图、修谱凡例等,卷一至七行传。
【索取号】914940-46
【题名】考川明经胡氏宗谱: 八卷,首二卷:[婺源]
【作者】(清)胡陆秀等纂修
【版本】清道光9年(1829),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摘要】始祖昌翼,谱称本唐昭宗幼子,母何后,天皊元年生,避祸来婺源考川,遂冒义父胡三公姓。後唐同光年间,以《易》登明经进士。後世子孙散居新安诸邑,并遂安、淳安、乐平、鄱阳、浮梁、兴安、汉阳,乃远至贵州、云南者。世称明经胡氏,以别安定胡氏。是为明经胡氏统宗谱,以世居考川不迁者列於前,迁居者次之。卷首上札文、序、跋、梅砶诸论、凡例、总目、非宗冒祀、判断详文、捐输列名、六甲图、祖墓图等,卷首下各派墓图,卷一至八皆世系行传。宋胡伸、胡次焱、胡方平、元胡一桂、胡炳文等系出是族。
【索取号】926210-48

第 151 条记录
--------------------------------------------------------------------------------
【题名】明经胡氏续修宗谱: 不分卷:[婺源]
【作者】(明)胡瞞等纂修
【版本】明嘉靖23年(1544), 刻本
【居地】江西, 婺源
【先祖/名人】始迁祖:[唐]胡昌翼; 先祖:[唐]胡三; 名人:[宋]胡伸; 名人:[宋]胡次焱; 名人:[宋]胡方平; 名人:[元]胡一桂; 名人:[元]胡炳文
【摘要】参见清胡陆秀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条目。谱存谱序、墓图及宋胡次焱撰《论始祖》、《论姓氏》、《论过房》、《论称呼》等。
【索取号】911895-97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庆解释为喜;福庆,吉庆
《周易》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其意思是说,积累善德的家族(人),后世一定有享不尽的福;如果不积累善德(积恶),那么后世必定遭殃。这句话是宣扬迷信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和后来佛教的前世修福后世享如出一辙。
下面是古人的解释,你可以看看: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参同曰: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正阳翁曰:种麻即得麻,种黍即得黍。此皆言有因必有果,凡事谨之於始,自能全之於终也。盖天地间一切大小事物,皆有因果。善有善之因果,恶有恶之因果。为善者必有善报,为恶者必有恶报。为善者,善之因也;善报者,善之果也。为恶者,恶之因也;恶报者,恶之果也。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毫发不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原是对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宿命论,教导人积德行善,意谓前人积德,后人沾惠。前人作孽,后人遭殃。
易经本身就是古人占卜的书籍,一种朴素的哲学。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348

主题

82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站长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504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特殊贡献勋章终身成就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徽州古村落——绩溪县上庄村(胡毓骅) (2008-06-29 21:29:46)
标签:水圳 胡氏 地理形势 水口 杨林 上庄 杂谈   分类:徽建漫谈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这是胡适写的《希望》诗,现在成了台湾著名校园歌曲《兰花草》的歌词。胡适从山中来,这山中就是皖南徽州绩溪的上庄。上庄位于绩溪县的西部,西接黄山区(原太平县),北与旌德县交界,南与歙县毗邻,距黄山风景区的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是一个一村邻四县的村庄。它“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手指一样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庄所在的芦昆常盆地。
  一、上庄胡氏是“明经胡”
  上庄又称八都,清时称上川。上庄村名的由来是相对于附近同属于“明经胡”的下庄(宅坦)而言。据说曾经有一位先辈从下庄外迁的胡姓后裔,回乡寻根问祖最后在宅坦续上了家谱。1941年因胡适而一度改名“适之村”,但是不久又恢复上庄原名。上庄是胡姓聚居之地,一姓一村。上庄除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的故里外,也是徽墨名家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的故乡。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现在居住于上庄的胡氏宗族,始祖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朝昭宗皇帝李晔的小儿子,唐朝末代皇帝李 的弟弟。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的春天,企图篡位的梁王朱温,胁迫唐昭宗李晔,从长安迁都洛阳。迫于朱温兵权在握,昭宗不敢不从,只好听任他的摆布,带着皇族和朝中大臣向洛阳进发。昭宗一行经过河南陕州时,带有身孕的皇后何氏生下一个皇子。昭宗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便命皇后将此子用帝王衣物包裹,藏匿民间。昭宗身边的贴身侍卫歙州婺源人胡三,出于为皇室分忧,秘密将皇子带回家乡婺源考川(亦称考水),取名昌翼,改为胡姓。昌是吉祥平安的意思;翼是翅膀,是希望他能够平安地飞离虎口。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自立为梁朝,昭宗一家全部被杀,惟有昌翼一人幸免。昌翼成人后,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考中明经科进士。胡三告知其真实身世。自此昌翼便绝意仕途,隐居于婺源考川,造明经堂讲学,人称“明经公”。为区别于其他胡姓,世称“明经胡”,俗称“李改胡”。
  二、上庄胡氏的宗族体系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昌翼长子胡延政任绩溪县令,后知严州军,敕封为中王,举家赐居绩溪胡里(今临溪乡湖里,宋代以前称通镇),其子孙世代繁衍,又自胡里分迁翬北、杨林和上庄等地。首迁上庄的始祖是二十世祖胡七二,胡七二以后的上庄行辈按千、贵、福、真、巽、祖,满、普、道、玄、永,元、文、志、兆、应,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排行。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吾族自三十六世以上,均无一定排行,祗以先取者为主;三十七世以下,始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等字,使人一诵而知行辈”,“旧谱中自天字行后,原有排行名20字,惟后10字近于生僻难用,故今为易定更增20字于后,共编成五言律诗一首,皆取通行习见之字,将来依次命名,庶使人一诵而知世数之尊卑焉,诗附于左:'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明经承肇祖,世泽振同光;秉国思名彦,为邦有宪章;家庭敦孝友,继起衍宗长”。上庄胡氏宗谱中的这首五言律诗,是宗族为便于支丁取名而特别编制的一首歌谣,它保证了宗族子弟的昭穆世次明确不乱;寓意希望族人发扬祖先忠厚的美德,以保证宗族将来的兴旺昌盛。上庄的胡氏宗族自胡七二始迁上庄到现在,已经在上庄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七百多年,写下了不断创造的辉煌历史。

  上庄的胡氏迁居上庄以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宗族体系,聚簇而居,昭穆有序,组织严密;其宗法伦理,乃至饮食起居,冠婚丧祭等皆有定规,族规严明;宗谱系牒齐备,不断修续,一姓相传,数百年世系不乱。从族派结构来看,有宗祠、分祠、分支祠以及族房之分。上庄胡氏的宗祠分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称“寝堂”。“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和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寝堂”是供奉始祖和创建宗族时的数代祖先以及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这些“神主”永远供奉在寝室的神龛之内,永远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礼和血食。还有一类没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则“五世则迁”,也就是说,玄孙死绝,高祖的神主即从宗祠里迁走。因为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一般无功德的祖先的神主,亲尽之后,再继续供奉于神龛之中已无多大意义。上庄的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二年(1876)在胡适的父亲胡传(铁花)主持下重建胡氏宗祠,中厅的“叙伦堂”由当时颇有声威的经学大师名儒刘熙载书写一幅楹联:“五百年教沐新安,家礼秉成编,俎豆馨花先正范;卌(四十)一世派延唐室,明经始受姓,诗书遗泽后昆贤。”胡七二迁居上庄以后,传七世开始建立分祠———前门和后门。前门分祠称前门老屋,祠号“存根堂”,分祠祖是胡佛宗;后门分祠称后门老屋,又称“敬公祠”,祠号“笃庆堂”,分祠祖是胡满宗。此后又传两世至道字辈,上庄胡氏开始建立分支祠。由于前门一支繁衍式微,人丁不旺,一直未能建分支祠,至今也不过十余户,人口五十多人。后门一支则人丁兴旺,曾建有一分至七分等七个分支祠,分祠祖分别是胡道政、胡道福、胡道寿、胡道旺、胡道禄、胡道满、胡传广。后来由于五分、六分外迁,三分、四分失传等原因,现在上庄还有大分、二分和六分三个分支祠。大分的分支祠是“致公祠”,俗称“大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政);二分的分支祠是“景惠公祠”,俗称“二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福);六分的分支祠是“景恩公祠”,号“敦复堂”,俗称“六分厅”(分支祠祖是胡道满)。后门的分支祠中又以六分繁衍最快,如今上庄还流传着“六分管半村,都是草鞋兵”的说法。这是因为六分的人口多,后代主要在家乡务农,而大分和二分的子孙则以读书仕进和外出经商居多。胡适就属大分,胡开文的创始人胡天注是属二分。每个分支都以分厅(分支祠)作副中心,形成组团。组团之间有巷道相连,有分有合,整体协调一致。从道字辈开始,再传三世至元字辈,上庄胡氏又进一步析为一百零五房派,如元龄公派、元美公派、元当公派、元首公派等。胡适属元当公派,胡天注属元首公派。在清代中期,上庄一时分支祠林立,堂号繁多,号称千灶万丁,成为“李改胡”的一大旺族。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吾族在嘉道时,人可五、六千,居户鳞次,东连下碓杨林,南、西尽常溪,北濒后岸。”胡适在其口述自传中也说:“我们的村落(上庄)正与华南其他地区的村落一样,是习于聚族而居的。洪杨起事之前,我们聚居的胡氏一族总人口约在六千上下———当然也包括散屠各地经商的族人在内———大半务农为生。但是大多数家庭也都有父兄子弟在外埠经商的———尤其是在南京、上海一带。”

  三、上庄村的地理形势
  上庄村的地理形势,可用清代钦点翰林院编修、三品衔选授江南徽州府知府静海刘汝骥题赞:“竹竿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星布棋罗。”来概括,也可用胡适曾借用南宋诗人杨万里《桂源铺》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的诗句来描述。上庄的选址、发展和布局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风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绘制的上庄地理形势图,称《绩西上川胡氏世居阳宅之图》,是按照风水学的原理绘制的。风水学的理论中如果屏弃其术数风水中非理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上庄在村落选址时,充分考虑了风水理论中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的因素。这是因为上庄所在的徽州地区地处万山丛中,山环水绕,地形复杂,适宜建宅居住的平地并不多见,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在居住选址时慎之又慎,同时也为风水理论的推行提供了丰富的舞台。风水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它特有的环境模式,要求有山为依托,依山面水。简言之,就是一个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形局完整的地理单元。有人将其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在“枕山、环水、面屏”模式中,“枕山”即“背山”、“靠山”,是一村的依托,村落就坐落于山麓地带,逐渐向外扩展。上庄的地理形势就与上述的情况基本相似。

  上庄坐落在绩溪县芦昆常盆地的西部,三面环山,北有大会山,西有南云尖和北云尖,南有贵人峰;源于黄柏凹(即黄蘖山)的常溪河,出山后会上金山之水流入芦昆常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流至花楼山下汇北来之上溪(昆溪与芦水汇合后之称)称大源河。村落依竹根尖,傍常溪河而建,背靠大山,地势高爽,负阴抱阳,山环水绕,宛如太师椅状,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上庄恰好处于中心的“藏风聚气”位置。所谓的“藏风”即挡风或避风,是风水理想模式的重要功能之一;所谓的“聚气”就是使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不致丧失。从自然属性来讲“藏风聚气”是确保一方水土的良好气候,不受外来寒气的侵扰,使这里物产丰富;从人文属性来说,“藏风聚气”则是宗族之气受封闭山水的庇护。这种封闭富足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外界的干扰,为胡氏宗族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上庄背靠的竹根尖形似宝剑直插在村后,每条山脊如同寒光四射的剑刃,向外辐射着杀气,对上庄来说是大不吉利的,于是上庄的先辈就在村肉开挖仓屋塘和井镇邪,以仓屋塘和井的明镜作用制约竹根尖。民间相传:“池塘如明镜,制约竹根尖,清洗兼防火,护庄又利民。”奇怪的是,仓屋塘和井的塘井相距仅1米左右,但塘和井的水位不同,井高塘低。另外,井水还有化解积垢的作用。用井水泡茶,“色美清香,醒脑提神,解渴祛暑,明目清心,强身健体,能化解体内的各种结石。”
弘扬家族文化,服务宗亲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 )  

GMT+8, 2024-9-8 05:55 , Processed in 0.1128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