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旨在研究安徽胡氏文化胡氏家谱胡氏派系,努力打造胡氏宗亲精神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胡维平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胡维平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185

帖子

9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绩溪明经胡氏专栏(九):绩溪龙井(宅坦)明经胡氏的迁徙流布及排行
  安徽绩溪明经胡氏专栏(九):绩溪龙井(宅坦)明经胡氏的迁徙流布及排行
    人口的迁徙是治平时期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绩溪的一部分,宅坦人也欢喜人丁旺,重开族,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宅坦人不得不向外迁徙拓展生存空间。宅坦先辈向外迁徙大体可分为“开族”、“经商”和“避难”这三种形式。
    开族型迁徒:从宋代建村至明朝初期,宅坦先人外迁的地点不远,主要局限于原徽州一府六县的范围之内,外迁的目的是为了“开族”,扩大胡姓的分布范围和影响,如第七代迁尚廉冲,第九代迁后宅(今西村自然村),第七代胡德真迁杨林,第十八代胡天寿迁歙县竹园
等;就是这类为开族而迁徙的例证。具体分布如下:本县本镇范围8次;本县外乡镇3次;本省外县4次,外省两次。
    经商型迁徙:这类迁徙始于明代后期,盛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止于民国中期,前后达300余年。明清两代,徽商崛起,宅坦先人为摆脱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为经商谋生纷纷向外迁徒(也有少数人因读书仕进而栖止他乡)。其中一部分人仍年老返乡,但大多数
在外埠置产定居。外迁主要走水路:北上沿水阳江、青弋江乘船抵芜湖,再往宁、沪、汉;南下由深渡经新安江去杭州、兰溪、金华、衢州,再由衢江、金溪、信江去江西的玉山、铅山。据宗谱记载和老人回忆,村人外迁清代以前以苏浙皖赣四省为主;清代后期迄民国村人外迁的省市以上海浙江为主;建国以后,村人由于就业、服役、顶职而外迁的分布几遍国内乃至日、美等国。经商的比例很少。
    避难型迁徒:历史上宅坦虽长期偏安一隅,但仍经历了不少劫难。据旺川的<应星日记)记载,明末清初,绩溪岭北各都士兵蜂起,为害乡里。如顺治三年(1646)6月宅坦村就被“焚劫一空”。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县境连年激战,村人深受其殃。为避战乱,村人开始了逃难大迁徙,据谱牒等资料统计,村人为躲避这场战乱而外迁者近千,主要分布在江西铅山、玉山、浙江的兰溪、衢州以及上海、天律等地,其中不少人死于逃难途中。1949年,又有两户宅坦籍人由大陆移居台湾。
    建国后至70年代末,由于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控制农村劳力外流,村人外迁渠道受阻,这期间除50年代初一些旅外人员的家属迁往配偶所在地及少数人由于复员转业、升学分配而定居外地外,其余均居村务农或习手艺。改革开放后,村人向外创业:、经商、顶职、升学分配及服役转业等。
    附:宅坦人外迁列详
    1、以开族为主的外迁支派(公元1030年—1540年)
    第五代胡文举迁七都寨里,此派共传至三十代止,原村址已成废虚,后由尚廉冲派取代;
    第五代胡文简、胡文秀迁安徽南陵管胡塘,该支传第十五代胡寄士止;
    第七代胡德安迁尚廉冲(今属上庄镇),此支现有明经胡姓人近300人,1920年参与宅坦会修宗谱;
    第七代胡德真迁杨林,即今上庄。胡适是龙井(宅坦)杨林派后裔。
    第九代胡宗文迁后宅,即现在的宅坦村西村自然村,现有明经胡姓人130人,1926年因故自修宗谱;
    第十四代胡四迁本都白塔路,即现在上庄镇择里村背后,这一支传至第二十七代止,今已失传;
    第十七代胡应芝迁五都叶村,现上叶村已无胡姓宗人,下叶村尚有胡姓同宗近百人;
    第十七代胡相、胡周老同迁七都汪村前,此一支传至第二十代止,今已失传;
    第十七代胡星七迁绩溪十四都横迷头,即今胡家乡横垲头村;至1920年续谱时仅存社荣社期二人,而社荣又误人常侍胡,唯社期一户相延;
    第十八代胡天寿迁安徽歙县竹园村,今属大谷运乡,现有胡姓270多人;
    第十八代胡允年迁本都江塘冲,即今上庄镇江塘自然村,现有胡姓90人;
    第二十一代胡尚智迁云南,1964年派人来宅坦抄谱,后又中断联系;
    第二十三代胡彬迁安徽旌德河村头。即今南关乡河村头村,该派分上胡、中胡、下胡三支,现有胡姓94人,由河村头近迁到南关乡下南村民组的胡姓共有18户110人。
    第二十三代胡牙迁安徽太平县(现为黄山区)新村,至二十四代失传;
    第二十三代胡宗仁迁绩溪五都大塘头;
    第二十五代胡社奎及子孙迁江西玉山县东津桥,传至第二十七代时与宅坦失去联系;
  •2、以商贸为主、开族为辅的外迁人员名单    .
    第二十七代胡伯合迁浙江开化县池淮里;
    第二十八代胡世龙迁浙江绍兴城元通寺前;
    胡世禄迁安徽宣城水东丰源;
    胡世敬迁河北保定县张家庄;
    胡世封迁安徽无为州沈家桥;
    胡世爵迁江苏苏州吴江东门外;
    第二十九代胡希良迁七都杨桃坑,现属尚廉村,有胡姓46人;
    胡希亮迁旌德新建;
    胡希令迁河南祥符县鼓楼街;
    胡希嘉迁江苏宜兴江诸;
    胡希梅迁安徽舒城县沙埂;
胡希春迁安徽舒城县九井;
   胡希圣迁安徽舒城县西门外;
    胡希博迁安徽含山县运漕;
    胡希礼迁江苏宜兴大湾头村;
    胡希欠迁江西铅山县虎头门;
    胡希川迁安徽广德州狮子路;
    第三十代:胡光采迁旌德高甲地,即今旌德白地乡胡家村,现有胡姓90多人;
    第三十代:胡光略迁浙江钱塘县府前;
    胡光政迁安徽宣城县张家村;
    胡光睦迁福建崇安县陂前;
    胡光魁迁北京月明圆;
    胡光觐迁浙江诸暨县丁桥;
    胡光业迁浙江慈溪县米溪镇;
    胡光汇、光治、光浣等六人同迁安徽舒城县沙埂;
    第三十一代胡大恒迁杭州建桥街石板巷;
    胡大享迁江苏泰兴县黄桥;
、    胡大琅、大政同迁宜兴河桥;
    胡大伏迁江苏江阴县画市;
    胡大胥、胡大俊同迁河南杞县龙塔岗;
    胡大佐迁浙江萧山县钱清江;
    胡大涧迁浙江长兴县泗安镇;
    胡大伍迁上海南汇县横沔;
    胡大懿迁江西玉山县四十都;
    第三十三代胡端正迁江西玉山县宫山;
    胡端生迁广德州西乡胡村;
    胡端痒(重耆)迁浙江金华西乡雅畈;
    第三十四代胡志钧迁上海;
    胡荣高迁上海;
    第三十五代胡士桂迁江西弋阳县乌墩;
    胡士金迁江西广信沙洲;
    胡士值迁江苏溧阳碓埠;
    胡士启迁浙江兰溪;
    胡士悦迁河南永城县。
注:清代后期及民国年间和建国后村人外迁情况详见现代世系。

附:绩溪宅坦(龙井)明经胡氏排行:

  
伯世希光大,贞端(忠*)志士成;
天昭匡(昌*)应德,邦祥允可清;
廷献弘嘉瑞,克继本奇荣;
文行英贤俊,信善尚时中;
恭敬惟良厚,思正永承宗。
注:*明嘉靖谱的排行为“贞忠志士成,天昭昌应德”,清康熙、乾隆续修宗谱时为避讳将忠改为端,昌改为匡。凡排行与此相同的都为龙井胡经胡氏,请对照认祖归宗。

121

主题

185

帖子

9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之九——考川明经胡氏统宗谱各支迁徙列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考川明经胡氏统宗谱各支迁徙列详

121

主题

185

帖子

9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之十:胡雪岩故里 胡里与胡适故里上庄历代修谱述略
预留10楼胡里和上庄历代修谱述略
  1、胡里历代修谱述略
  胡里胡姓自始迁祖胡延政定居通镇(后以姓易名,改称“胡里”)以来,建
村历史已逾千年,历代修谱接续不断:
  南宋宝祐甲寅(1261),进士胡如龙首辑族谱于胡里懋学堂,此谱由于人少
、时促,所辑世系多有残缺,人物行状有不少失考;元代至元甲申(1284),进
士胡俨踵修其后,按欧阳修小宗之法,五世一表,理为世次,并分昭穆,世系附
注尊卑、婚丧、墓所等,使族谱的体例臻于完备;明清以来,续修有五:明正德
丁丑(1517)春胡悦发起纂修宗谱,婺源人汪玄锡作序,嘉靖庚戌(1542)春,
胡士先续编的宗谱完稿,由中宪大夫、监察御史冯天驭撰序付梓。进入清代,胡
里修谱由独辑改为合修,清康熙丁酉(1747)明经胡发源地——婺源考川发起会
修宗谱,长房胡延政的胡里、龙塘及迁浙江归安、堞溪等支派参与了会修,该谱
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开始纂修,至康熙五十九(1720)刊行,历时四年,主
编是考川的胡元谱、胡  周、胡之松等,胡里等族派的世系附于考川明经胡氏总
世系中。
  乾隆二十年前后,考川再次发起会修统宗谱,胡雪岩与胡适的先人们在胡里
上祠惇叙堂设立“谱局”(即编谱班子)。此谱于乾隆乙亥(1755)冬开始编纂
于胡里上祠,次年夏季编谱班子移师上庄宗祠叙伦堂,至乾隆丁丑(1757)冬付
梓,历时两年。胡里的胡有悌、胡兆点、胡启伦,龙塘的胡观秀等人参加了宗谱
的合修,主编则是上庄人胡立中。此谱除世系外,另写有像赞、诰敕、列传等内
容,该谱凡例写明上庄胡姓源于胡里,近迁于龙井,并编定“天德锡贞祥,洪恩
毓善良……”等二十字的排行,胡雪岩、胡适同出一宗由此渐为成说。此谱现绩
溪仅存谱首。
  道光九年(1829),考川的胡陆秀等人倡议续谱,绩溪的明经胡长房仅胡里
及龙塘参与修撰,该谱依二十八星宿和十二生肖共编为40册,胡里的世系按里门
、外门、门前及天叙等分支,分别编入第1、第38、39及第40册中,世系的起迄为
一至三十五世。这是目前唯一能查阅胡雪岩故里族人世系的宗谱。道光以后,胡
里胡姓虽在胡雪岩支持下修过宗祠,但却没有再续过宗谱,这与清代胡里胡姓衰
微,人丁锐减不无关系。
  2:上庄胡姓修谱述略
  上庄胡姓自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由胡允昌的次子胡七二定居上庄
(又名上川)以来,至清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这五百多年里,一直未单独修
过宗谱,其世系大部分都编入了龙井派族谱中。及至乾隆中期,上庄胡姓作为人
丁兴旺、文风昌盛的一支,自修宗谱势在必然。于是,乾隆二十年(1755)上庄
族长胡立中等人特去胡里、龙塘两村合修宗谱。此谱乾隆二十年冬始修于胡里上
祠敦叙堂,二十二年(1757)秋,宗谱修竣,定名为《胡氏宗谱》,亦名《乾隆
中王宗谱》。此谱设像赞、诰敕、列传、宅基等几个类目。由于时间仓促、经费
不足,此谱对外迁支裔有过半未予续修。
  光绪二年(1876)冬上庄胡姓在完成宗祠重建后,又开始商议续修宗谱。这
次续修由各支祠自理世系。胡适父亲胡铁花撰修上庄前门及后门积庆堂、敦和堂
和凝和堂的世系,胡贞仁、胡贞松续修其顺堂世系;胡步瀛、胡勤斋等人辑纂敦
复堂世系。后因印费不足和缺乏总编,光绪版宗谱最终未能汇辑印行。宣统二年
(1910)胡祥木(胡近仁)、胡祥麟等人再次发起修谱,胡祥木担任主修。此谱
于宣统三年付梓。这是上庄胡姓自开族以来唯一一次单独修谱,宗谱分世系、诰
敕、列传等十二大类目,共有八册,其中世系部分共有六册。此谱例体仿绩溪《
金紫胡家谱》,在学林和世系部分均

121

主题

185

帖子

9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绩溪胡氏专栏之十一: 绩溪学人的“李改胡”丛论
  .绩溪学人的“李改胡”丛论
  1、胡不归:《胡适之传》是有关胡适最早版本的传记,写于1941年4月5日。
共50页,此传未提及胡适的先世。该书在叙述胡适父亲胡铁花时将他误写为胡铁
华,其错误的来源是顾廷龙为刊《铁花日记》写的序。该传还提到了1941年(民
国三十年)2月上庄胡乐丰见胡不归,告诉他1940年11月17日(阴历)村人为庆祝
适之先生五十生日,将上庄村名改为“适之村”之事。(详见安徽教育出版社出
版的《胡适传记三种》2003年3月版)。
  注:胡不归(1906~1957),绩溪城东门人,原名胡传楷,与胡适系中国公
学的同学。
  2、胡钟吾:《胡适博士上世源流及生平事迹考》
  绩溪明经胡氏,系出李唐。始祖昌翼公,为昭宣帝太子。以避朱温之难,主
新安胡三(白沙)相国家,潜心治理学。宋太祖知之,赐于姓,封明经公。遂定
居婺源北乡之考水,数传皆鸿儒,世有“七贤理学”之称。凡我胡姓称“明经世
家”,或考水者,皆李唐易姓之苗裔也。
  自九世祖起岩公,于北宋熙宁间辞宣城太守,即迁绩之石京。族衍二十四支
。十二世德芳公,再迁歙县之芳塘。氏系繁衍,科甲鼎盛,名臣大儒,史不绝书
。有九凤厅,以旌“一门九进士”之佳话。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派
,至三十二世祖元首公,复迁绩溪北乡之上庄。凡十一传而诞胡适之先生,以世
系言,先生为昌翼公四十二世孙(见胡商岩先生回忆录20页所记,惠天为昌翼公
四十二世孙,按惠天为适之从弟)夷考上庄谱系“元文志兆应,天德锡祯祥,洪
恩毓善良”,先生属洪字辈(原载台北《中国一周》第643期,1962年6月18日出
版)
附注:
  (1) 胡钟吾(1906——),绩溪荆洲人,现居台北。民国时期“国大”代
表和著名书法家,1947年10月21日胡适在竞选前曾致信给他:“钟吾先生:本县
国大代表选举,先生肯出来竞选,我很高兴,敬祝先生竞选成功。适之,卅六、
十、廿一。”又常年研习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书法,自成一家。绩溪名人档案馆
设有其书法作品陈列室。
  (2) 胡适一支的始迁祖是胡七二,而非胡元首,也更不属明经胡三房胡延
臻迁歙县芳塘一支的甲派后裔。对此,胡里、上庄的谱牒早已明载,排行从第37
世天字辈开始而非从32世始。
  (3) 胡昌翼不是昭宣帝的太子,昭宣帝十三岁登基,十六岁时即被朱温鸠
杀,无子嗣。
     3、 石原皋:《闲话胡适》
  “一二,胡适是胡培翬的子孙吗?”
  蔡元培在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序言中,说胡适是绩溪“三胡”的
后代,学有渊源有意抬高他的身价,来压倒当时的老古董。胡适也默认不讳,并
蓄微髯,冒充老成唬一唬众人。这是胡适调皮的表现,一直到晚年,他才否认是
“三胡”的子孙。他成名后,有人常问:“胡适究竟是‘三胡’的子孙吗?我说
:不是。绩溪胡氏是大姓,分居全县,胡氏有三大宗族的区别,即‘金紫胡’、
‘尚书胡’、‘明经胡’是也。‘绩溪三胡’是‘金紫胡’的子孙。胡适是‘明
经胡’的子孙。据谱载:‘ 上庄胡氏本出李唐宗室,其始祖曰昌翼公,以唐末避
居婺源之考水,冒姓胡,登后唐同光明经科进士,故称明经胡氏,以别诸胡。’
以前明经胡与李姓不通婚,以其源出于李。胡培翬家在县城,与上庄相隔五十里
。他们不是同宗。”
附注:
  (1)石原皋:(1905——1987),绩溪石家村人,出生于中药业世家。193
5年被派往德国柏林大学进修,获生物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任南洋药厂技术厂
长。1942年发明高效止血药仙鹤草素。建国后曾任安徽省科协副主席,1985年著
《闲话胡适》一书,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2)该书对胡适先世的介绍严格限于宗谱的记载,不加评述,侧重点在说明
胡适不是绩溪“礼学三胡”的后代和“胡李不通婚”的族规。
  4、黄来生:《胡适家族源流考》
  现代学者胡适(1891—1962),众所周知他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但是,
追本溯源,他的始祖却既非绩溪人,也不姓胡,而是唐昭宗李晔的后裔。人们不
禁要问:唐昭宗李晔的后裔,怎么会流落到绩溪上庄,又是怎么改为胡姓了呢?
  据《徽州府志》、《绩溪县志》和《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唐乾宁四年
(公元八九七年)昭宗李晔立淑妃何氏为皇后。天佑元年(公元九○四年)梁王
朱全忠上表,声称“邠歧①兵逼畿甸②”,逼昭宗迁都洛阳。昭宗无奈,仓惶辞
庙,于二月到达陕州(今河南陕县),因东都宫阙尚未建成,只好把行营停在山
西与河南交界的地方。三月底,何氏皇后在行宫中生下一男婴,即唐哀帝李柷之
弟,由于朱全忠催逼很紧,连取名都来不及,便仓惶上路。途中,皇后对昭宗李
晔说:“自今大家夫妇委身全忠矣。”③夫妇俩情知不妙,只得凄凄惨惨地把婴
儿用御衣宝物裹起,“欲藏匿民间”,④逃灾避难。
  新安婺源有个叫胡三的人,宦游于陕。他得到这个消息后,便秘密将皇子抱
回,取名“昌翼”,字宏远,意为今后能大得覆翼,兴盛唐朝。
  天佑元年八月,昭宗为全忠所弑,唯昌翼却因此幸免。因歙州(今徽州)地
处偏僻,又与吴越接壤,形势险恶,故较之中原一带,稍为平安些,“逆莫敢窥
之。”⑤中原百姓,纷纷逃匿此地,躲灾避难。于是胡三公就携带李昌翼回到老
家婺源,做茶叶生意。一次,他来到歙州上川(即今之绩溪上庄)收茶,见金山
茶叶含翠欲滴,柔弱细嫩,以金山泉水汤之,则云雾缭绕,芬芳扑鼻。饮之,甘
醇兼济,心旷神怡。又见金山拥峦迭翠,峰回路转,水清清,石磷磷,秀丽不让
黄山。于是,胡公带上李昌翼,来到金山之麓,结茅而居,并改昌翼为胡姓。
  后唐同光乙酉年(公元九二五年),昌翼以明经登第,胡公便把前事始末告
诉了胡昌翼,并拿出御衣宝物给他看。于是,胡昌翼辞官隐居,专事经学研究,
著有《周易传注》,人号“明经公”。他也同历代隐逸一样,放荡形骸,酷爱山
水,尝赋诗曰:“家住乡庄称僻处,就中幽景胜他人,林园满目犹堪玩,丘亩当
门渐觉新,绎思斋中寻古义,畅情池上钓金鳞。”元尚书汪泽民对他很是推崇,
曾来上庄觅其遗踪,并为昌翼所建朱源桥题名曰:“明经桥”。胡氏子孙以经学
传家,后人署族曰:明经胡氏,尊昌翼为始祖。
  胡氏自胡昌翼始,到洪骍(胡适的排行名),香火绵延,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了。胡适兄弟四人,他排行第四,属洪字辈,长兄名嗣稼,字耕云,排行名洪骏
;二兄名国琦,字绍之,排行名洪骓;三兄洪,字振之,因他的堂叔祥虹公无后
,所以他很小便过继给叔叔(实为伯父——笔者注。)家了。胡适祖父贞绮公,
名奎熙(1822—1886),字世恩,号律均,诰封奉政大夫,晋封遵议大夫,有子
五人;祥蛟、祥谷、祥纪、祥绂、祥祐。胡适父祥蛟公为长,名传,字守之,号
铁花,又号钝夫,加三品衔赏戴花翎,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首娶冯
氏;继娶曹氏,生三子:洪骏、洪骓、洪;三娶冯氏,生洪骍,即胡适。娶冯氏
时,祥蛟公在上海县任上,年已四十七岁,儿女成行,但家无主妇,甚为不便。
听说中屯村(离上庄十里)冯金灶的女儿顺娣很贤慧,便托人说媒,因年龄相去
甚远,冯父不便作主,就同女儿商量,因顺娣见过祥蛟公,所以,她很爽朗地应
了这门亲事。她说“不怕年纪大,只要寿年高”,祥蛟公得知消息,大喜,急忙
纳聘完姻,婚后同到上海任上。
  光绪辛卯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县,这时,胡
传已先往台湾赴任,数月后,母子共往台湾。胡适三岁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知州胡传力主迎战,战前派人送胡适母子先回故乡,留下胡适二哥绍之与抗法名
将刘永福一道。立誓与国土共存亡。他终日奔驰,马不离鞍,人不解甲。后来,
因朝廷断绝军援兵败,战死沙场,成为一名铁骨铮铮的抗日英雄。
  胡传死后,二子绍之扶柩回到上庄,因父亲是违抗清廷命令擅自抗日丧生,
尸首不全,只得借口病死,才免了许多麻烦,草草埋葬。(此文刊于1982年《黄
山》杂志第二期)
原注:
  (1)邠歧:今陕西彬县和歧山县。
  (2)兵逼畿甸:畿(JI鸡):京都,《旧五代史》:“邠歧兵士侵逼京畿,
帝(朱全忠——作者注)因是上表,坚请昭宗幸洛,昭宗得不已而从之。”
  (3)事见《旧五代史》、《上川明经胡氏宗谱》。
  (4)详见《上川明经胡氏宗谱》。
  (5)同注释(3)
附注:
  (1) 黄来生:绩溪县城内人,长期从事宣传和文史研究工作。

121

主题

185

帖子

9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1: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帖)

  5、胡士敏:《胡适家族源流考》质疑   
  我去阅《上庄明经胡氏族谱》、《上川怀德堂族谱》和《明经胡氏龙井派宗
谱》以及《徽州府志》、《绩溪县志》,都没有记载过明经胡氏的始祖昌翼随胡
三公到过上庄收茶,也没说过“胡公带上李昌翼到金山之麓,结茅而居。”奇怪
的是,作者把座落在考川村中的“绎思斋”、“畅情池”和离考川五里的“明经
桥”都搬移到上庄来了。
  上庄村在宣统三年修的族谱的序言中说:“上庄胡氏本出李唐宗室,其始祖
曰昌翼公,以唐末避乱婺源之考川,冒姓胡,登后唐同光明经进士,故称明经胡
氏,以别诸胡。”
  《始祖明经府君传》上记载:“后唐同光三年乙酉,以明经登第,三公授以
御衣宝玩示之以实,遂不仕,隐居考川……所居有绎思斋、畅情池。”
  《徽州府志》和《绩溪县志》上说:胡昌翼是婺源人。
附注:
  胡士敏,绩溪尚廉村人,属明经胡龙井派,现退休住西安。此文原载《黄山
》杂志1983年第一期
  6、 胡明:《胡适传论》——《胡适的先世》
  胡适的先世称“上川明经胡氏”,“上川”即徽州绩溪县之上庄,“明经胡
氏”则别于绩溪县其他胡氏宗族——所谓“绩溪诸胡”。“绩溪诸胡”中最有名
气的便是世居绩溪县城华阳镇的“金紫胡”,也即是胡匡衷、胡培翬、胡秉虔等
先贤为代表人物的经学或礼学的书香望族,其上世可追溯到十一世纪《苕溪渔隐
丛话》的作者胡仔。胡适成名后便有人将他与这个有名气的汉学书香望族在血缘
上联缀了起来,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写的
“序”中称“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在《答
林琴南君函》中又说:“胡君(适之)家世汉学”。胡适在他的《口述自传》中
曾特地指出更正:“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为拙著《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
卷所写的序言中,曾误把我家说成是世居绩溪城内胡氏的同宗。蔡先生指出绩溪
胡氏是有家学渊源的,尤其是十八、九世纪之间满清乾嘉之际,学者如胡培翬(
1782—1849)及其先人们都是知名的学者……但是这个世居绩溪城内的胡家与我
家并非同宗。”又老实承认:“我家世代乡居……历代都是靠小本生意经营为生
的。”另一位弄错胡适家世的著名人物是梁启超,他在1924年2月写的《清代学风
之地理的分布》“安徽”一节中称胡匡衷、胡培翬、胡承琪为“绩溪三胡”,又
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又《清代学术概论》中称:“绩溪诸
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他们将胡适与“绩溪诸
胡”挂起钩来,且言之凿凿:“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胡适不是“绩溪三胡”
之后,他家祖上压根儿与汉学没有联系。他家祖上是农民,近世乃小本经商,识
字的便不多,更说不上“多才”了。胡适父亲胡传是服膺宋学的一个秀才,后来
虽也做了州县级的地方官,但声名不出乡里本族,在绩溪一县的名人录里是微不
足道的,尽管其学问识见、行为胆略大可称道。也许由于蔡元培、梁启超等人的
影响,后面跟着错的人似不少,如杨家骆《新世纪高中国文选》称:“适之为绩
溪汉学家胡培翬之后,故云家世汉学”。传到日本,竟径直变为“胡培翬的儿子
”了,如日本诸桥辙次编的《大汉和辞典》中“胡适”条目下明白写着“安徽绩
溪人,胡培翬之子。”而胡适的父亲称胡培翬则为“吾邑胡竹村先生!”,近二
十多年来胡适与“绩溪诸胡”的纠葛已被澄清,但对胡适先世的考述则大多语焉
不详,故笔者费点笔墨先做一悉叙述。
  胡适先世的“明经胡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分“绩溪诸胡”,这个氏族对
自己先祖胤脉极其看重,怀有一种独特的感情认识,所谓“千年之冢,不动一抔
;千丁之家,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他们到今天仍聚族而居,上庄
几乎是清一色的“胡姓”,巍峨壮观的宗祠虽然毁于“文革”,但村里族中敦伦
叙礼、长幼有序的遗风仍很浓厚。宣统三年编定的最后版本的“上川明经胡氏”
的族谱卷帙俨然,形同一部廿四史。最早将“上川明经胡氏”的先世公诸于世的
是《新月》社友潘光旦,他在1931年出版的《新月》月刊第3卷第5号、第6号上写
了一篇《一本有趣的年谱》的文章——他读了胡适父亲胡传(钝夫)自撰的《年
谱》后的介绍文字。文中有一段涉及“明经胡氏”的先祖:
  普通的胡氏大都推源于胡公满以至舜,但是钝夫先生的父亲最初姓李,是唐
朝的皇族。据族谱上所载:“始祖昌翼公,本李唐昭宗太子……诞生才数月,为
避朱温之篡……匿居民间,赖义祖胡三公义养为子,因改姓胡。”后唐时,昌翼
公以明经发进士第,所以人称“明经胡氏”。初居婺源考川,到第二世延政公始
迁绩溪。
  潘光旦还引了《年谱》中“胡氏宗谱”里“明伦堂”的一句楹联为证:“ 派
延唐室,明经始受姓,诗书遗泽后昆贤。”胡颂平先生《从适之先生的墓园谈起
》(《传记文学》第4卷第2期)曾引述潘光旦上面那段话,又回忆了胡适在1954
年2月23日与他谈话。那次谈话中胡适曾告诉他:“《皇清经解》里收了三位绩溪
胡氏经解,这个绩溪胡氏是另外一宗,不是我的一宗,我在儿童时代曾经参加昌
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从前宗法社会里是‘同姓不婚’的,因为‘李改胡’的
关系,所以族谱上规定胡李两姓不通婚。”且不管胡适自己承认不承认,这个唐
昭宗的太子胡昌翼似乎便是胡适先世的始祖了。
  我先来证实这位胡昌翼的身世。族谱中有《始祖明经府君传》,便是“昌翼
公”的本传了,其主要文字如下:
  府君讳昌翼,字宏远,号眉轩,本唐昭宗子。昭宗乾宁四年立淑妃何氏为皇
后。天佑元年,朱全忠表称豳、歧兵逼畿甸,请上迁都洛阳。二月到陕,以东都
宫阙未成留止。三月朔生公。四月全忠奏宫已成,请车驾早发。上遣谕以皇后新
产未任就道。全忠疑上徘徊俟变,谓牙将寇彦卿曰:“汝速至陕,即日促官家发
来。”后谓帝曰:“自今大家夫妇委身全忠矣。”因以新产子效袴中儿护以御衣
宝物,匿讳民间,时婺源胡三公者,宦游长安,匿之以归。名曰昌翼,取大得覆
翼之义。帝奔波即屡,威柄尽失。到洛阳与后相视无死所,已而遇弑,朱温将篡
,屠灭宗室略尽。……公幸获翼,归育于胡氏,遂冒胡姓。后唐同光三年乙酉以
明经登第。三公授以御衣宝玩,示之以实,遂不仕。隐居考川,倡明经学,为世
儒宗,尤邃于《易》,著有《周易传注》等书。后周广顺癸丑(953)征辟,不就
,人号“明经翁”。所居有绎思斋、畅情池,临流纵目,以遨以游。……公殁于
宋咸平己亥,年九十有六。墓在石子坞,祠在考川,子孙以经学传家,署其族曰
“明经胡氏”。
  这个记载是否可靠?尤其是胡昌翼的皇裔身份有可疑之处么?检《旧唐书 
昭宗本纪》,有关朱温(全忠)逼宫的几段记载如下:“天佑元年春正月——己
酉,全忠率师屯河中,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车驾迁都洛阳。”“丁已,车驾发京
师。癸亥,次陕州,全忠迎谒于路。”“乙亥,全忠辞赴洛阳,亲督工作。”这
里“亲督工作”指东都洛阳宫阙的修建工程。“四月丙寅朔。癸已,帝遣晋国夫
人可证传诏谕全忠,言中宫诞蓐未安,取十月入洛阳宫。全忠意上迟留俟变,怒
甚,谓牙将寇彦卿曰:‘亟往陕州,到日便促官家发来’!”“闰四月乙未朔。
丁酉,车驾发陕州。……甲辰,车驾由徽安门入(洛阳)。”这里的记载与胡昌
翼的身份不忤,他生于天佑元年“三月朔”。故“本纪”中四月有“中宫诞蓐未
安”的提法,由于朱全忠催逼得急,闰四月昭宗与何皇后遵命车驾到了洛阳。考
虑到前景险恶,何皇后完全可能把亲生的“第十二”太子付托给了胡三公,匿隐
于民间。胡昌翼是唐朝最末一个皇帝哀帝李柷的同母弟弟。后来昭宗与哀帝相继
被朱全忠所害。据《哀帝本纪》“毙母后于中闱”,可知胡昌翼的生母何皇后也
是死于朱全忠之手。“宗室共衣冠并殪”与胡昌翼本传中“屠灭宗室略尽”的实
情相同。看来胡昌翼的身世大抵是可靠的,至少是不悖于官书记载。
  胡昌翼这个“始祖”的身份弄明白了,那么他的一脉承胤便十分严整而清晰
,我们这里可以列一个传世表:
  昌翼→延政→百彦→简→文安→遇→全信→忠→昉→文谅→贵良→德真→宗
颜→唐卿→谥→公羡→节→汝龙→允昌→七二(始迁上庄)→千→贵→福孙→庆
佑→巽→祖寿→满宗→普义→道正→玄礼→永留→元当→文法→志柏→兆孔→应
进→天旭→德江→锡镛→贞锜→祥蛟→洪骍(即胡适)。
  二世祖胡延政(字克修)生于后唐天成四年,卒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少年正
当“十国骚扰,四海毒痡 ”之时,据本传他“幼即倜傥有大志,好诵《春秋》”
,“以国耻为念,每击楫横戈,闻鸡起舞,有不可一世之概”。后以军功被朝廷
“优诏擢用”,当过绩溪县令、严州知州。他虽曾立志“迅扫腥秽,以还正统”
,但毕竟“知天下事已定,乃稍稍自放于山水间,尝爱绩溪峰峦明秀,自婺迁于
绩,啸歌自适”。——这一世系的二世祖便从婺源迁到绩溪,在绩溪又移挪了四
处,从最初之胡里迁翬北,又迁杨林,最后迁到上庄。传世表上最后的“洪骍”
便是胡适,而“祥蛟”便是他父亲胡传的谱名。上庄的“明经胡氏”分支旧有“
四房”、“六份”之说,后世大抵以“元”字辈分派,胡适是“元当公”派下的
子孙,族谱中“胡适”条目下注明:
  元当公派传公子也。历肄业上海县梅溪、澄衷二学校及中国公学。宣统庚戌
(1910)廷试考充官费出洋留美学生。现肄业美国绮色佳城康南耳大学。字适之
,一字嗣穈,号冬友  ,行名洪骍。
  胡传自撰的《钝夫年谱》中追五世到“应进公”,胡适在《钝夫年谱》前面
做的“补世系表”则是从高祖“德江公”(名宗海,字瑞杰)开始的。潘光旦《
一本有趣的年谱》中提到的“明经胡氏宗祠”里“明伦堂”上那对楹联原句是:
  五百年教沐新安,家礼禀成编,俎豆馨香先正范。
  卅一世派延唐室,明经始受姓,诗书遗泽后昆贤。
  笔者1962年看到这楹联时后联的“卅一”已改成了“四十”。按传世谱系,
胡适是第四十二世孙,“洪”字辈。族中叙谱以“元”字分派,“应”字支脉,
近世则以“天德锡祯祥”为首句的五律开端序次排行,其词云:“天德锡祯祥,
洪恩毓善良。明经承肇祖,世泽振同光。秉国思名彦,为邦有宪章。家庭敦孝友
,继起衍宗长。”
  这里有必要订正一个讹误。1962年6月台北出版的《中国一周》第634期上登
载有胡钟吾先生《胡适博士上世源流及生年事迹考》一文,考叙胡适“上世源流
”有云:“自九世祖起岩公,于北宋熙宁间辞宣城太守,始迁绩溪之石京。族衍
二十四支。十二世祖德芳公,再迁歙县东乡之芳塘……到三十二世祖元首公,复
迁绩溪北乡之上庄,凡十一传而诞适之先生。”胡适一脉的九世祖是“昉公”而
不是“起岩公”;十二世祖是“德真公”而不是“元首公”。胡适当然不是“元
首公”派“凡十一传”的子孙。胡钟吾文章考实的“元首公”这一脉当是“明经
胡氏”内另外一支派,与胡适的“元当公”一脉已支离得很远。胡钟吾的文章在
海内外有些影响,李敖的《胡适评传》、沈卫威的《胡适传》等都引用过他的说
法,故这里很有必要破讹订正。
  对于“明经胡氏”先世的记载,胡适的父亲是深信不疑的,故他作的《溯本
录》“悉从旧谱”。但胡适对自己的先世似乎还抱有点存疑的态度,心底里恐怕
是不怎么相信的,尽管他在十三、四岁时也跟着大家一起参加了始祖昌翼公一千
岁的纪念大祭典(公元904年——1904年)。胡适在1919年7月底曾为绩溪七都旺
川曹氏宗祠的一支厅的族谱“显承堂族谱”写过一篇序,序里有这样两段话:
  中国的族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没有一个姓胡的不是
胡公满之后,没有一个姓张的不是黄帝第五子之后,没有一个姓李的不是伯阳之
后。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
了?
  各姓各族都中了这种“源远流长”的迷信的毒,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都去
认黄帝尧舜等等不相干的人作远祖。因此中国的族谱虽然极多极繁,其实没有什
么民族史料的价值。这是我对于中国旧谱的一大恨事。
  这里胡适虽没提及“明经胡氏”与李唐皇室的关系,但从口气里似可听出他
颇反对这种“源远流长”挂钩的也是一个“古代帝王”!尽管胡昌翼的父亲是一
个败毁了的祖宗三百年帝业的倒霉皇帝。胡适又说:“我希望以后各族修谱,把
那些‘无参验’不可深信的远祖一概从略,每族各从始迁祖数起。始迁祖以前但
说某年自某处迁来,以存民族迁徙的踪迹就够了。各族修谱的人应该把全副精神
贯注在本支本派的系统事迹上,务必使本支本派的家谱有‘信史’的价值。”胡
适将修谱当作民族史料整理的严肃的大事,显然已对封建宗法的本意作了重大的
修正,或者说转移了重心,用心是深刻的。1935年10月胡适曾为其一脉的分祠—
—“元当公”派的“大份”厅做过两副对联:
    俎豆馨香,跻跻跄跄,同庆此祖宗神灵所在,
    水源木本,孙孙子子,勿忘了艰难缔造之功。
    水秀山奇,这里应有孝子贤孙力田创业,
    羁人倦旅,何时重到清明冬至分胙联欢。
  其对宗祠、对族谱本身的文化意义的修正则更明显了。
原书注释:
  韩非子曾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这里胡
适先世的考实似不可说“无参验”,“必之”当无大错。“必而据之”也未尝不
可。我们实无必要以李唐宗室之苗裔来为胡适增光,大抵也只是抱一个“存真传
信”的科学态度,至少亦要在这个话题上扫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以讹传讹。
笔者附注:
  (1)胡明,原籍绩溪上庄人。现任中国社科院近史所文学室研究员,《胡适
传论》199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毕竟是上庄人写胡适,故对胡适的先世的叙述较其他胡适传记更深入、
真实,但限于《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这一错桀颇多的孤证,本书对胡适先世的阐
述也难免有误,如二世祖胡延政之子胡忠始迁绩溪翚北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它
泛指绩溪翚岭北部的许多山村,也包括杨林、上川等村落,而上川宗谱所说的胡
忠迁翚北,实际是指古称龙井的宅坦村。
  (3)“大分厅”支祠祖不是胡元当而是胡道正,上庄胡姓是道字辈建立分支
祠的。元当公派只能说是“大份”分支祠的一个房派。上庄宗祠叫叙伦堂而非明
伦堂。

121

主题

185

帖子

9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帖)

  7、 颜非、来生:《胡适家世源流》
  由于过去有人说过胡适是绩溪“三胡”的后代,从此以讹传讹,致使一些比
较博学的中外学者也信以为真。石原皋先生在其所著的《闲话胡适》一书中否定
了这个谬说,近年来有些报刊也曾披露有关此事的文章,但都语焉不详,没有说
明问题的究竟。有鉴于此,本文根据文献所载及实地考查了解,对胡适的家世源
流,作一大概的叙述。现在研究此事,并非宣扬封建的宗族观念,也不是要为胡
适争得了一个“光荣”的帝王家世,而是认为这也是一个应该搞明白的历史问题
,殷切期望批评指正。
  首先解释与此有关的问题。
  绩溪有两个“三胡”之称,其一是指“金紫胡”、“尚书胡”、“明经胡”
。因这三个胡氏有所不同(金紫胡与尚书胡,同姓不同宗;明经胡与上述二胡,
不同渊源),所以人们把它们并称为“三胡”,以示有所区别,避免混淆。其二
是指“金紫胡氏”的三位著名学者,即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翬。因他们祖孙三
人研究三礼(即《礼记》、《周礼》、《仪礼》这三部古代经书)卓有成果,都
是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所以世人称呼他们为“经学三胡”,或“礼学三胡”,
或迳称“三胡”。
  胡适属于“明经胡”的后裔。因其宗族的始祖本姓李,后来冒充胡氏的,所
以又叫“李改胡”。
  据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这一宗族的始祖,乃是唐昭宗李晔的太
子。现将他的传记全文刊布,以见原委。(略,参见上篇《胡适传论》一文)
  胡昌翼有三个儿子,长子胡延政,原名延进,字克修,很有胆识。据宗谱《
克修公传》记载,他“幼即倜傥有大志,好颂《春秋》,知复仇大义。自闻家难
巅末,恒以仇耻未雪,时引为恨。”每击楫横弋,闻鸡起舞,辄有不可一世之概
。他对他家所失去的天下,念念不忘,不甘蠖屈。在十国骚乱时,他“应募以御
寇,欲藉首事以还唐。其阴怀忠愤,有不可以语人者”。“及陈桥禅后,衔壁走
传者相接踵,知天下事已定,乃稍稍自放于山水间”。
  他之所以来到绩溪安家落户,乃是因为跟从宋将刘光义平蜀有功,被“优诏
擢用”“敕授绩溪县令”,迄宋开宝二年(969),敕封为中王,赐居胡里之地。
  胡延政“自婺迁于绩,初居隐张山之麓”,不久徙居通镇。他对这个山明水
秀的地方十分热爱,把通镇改名胡里,并把胡里周围的“川、塘、坎、岭,咸以
胡号焉”。他在这里大兴土木,构建学堂书斋“为子孙讲读之所”、“以学古为
传家计”。还在“隐张山下,构远观亭”,以便登临纵目,遥览周围的“月岩秀
松、石龙喷玉、胡川练水、古溪钓月诸景”。这位常冒锋镝渴“以图恢复”帝业
的英雄,怎么会这样随遇而安呢?有迹象可疑,他的息影山林是无可奈何的。他
被“赐居胡里之地”时,赵宋王朝还以“垦作供给”为由派遣“甲士宋子京、李
玄保等千余人”跟随到胡里附居。尽人皆知,“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本是一个
窃国老手,他君临天下之后,特别防备握有兵权的武人。对于胡延政这样一个胸
怀韬略、英气勃勃的唐皇之胄,难免不心存疑惧的。当他对胡延政优礼有加、“
崇爵以显”之后,犹恐难以笼络时,于是决定把他“赐居”在这个当时尚属荒僻
之地的深山坞子里羁縻终身。在那么多甲士(武装士兵)的监护之下,胡延政只
好把全部精力用来经营安乐窝,藉以韬晦保身了(史实是否如此?笔者目前忙于
琐事,无暇查考史乘,姑妄言之,以俟史家质疑)。他到了“晚年尤爱夹溪山水
,建行乐亭其间”,“时与明公抚景乐亭中,咏明哲保身之句”,或“悠然山径
”,啸歌自适,颐养天年。宋朝名相寇准有一次路过这个精心经营的世外桃源,
羡慕不已,呤诗赞叹:“灵源发九岭,锦云生东屏,中有箕山翁,逍遥物外身”

  胡氏宗谱上还详细记载了赵宋王朝念功悯故的“御笔题赞”“御赞”以及封
王赐爵之类的诰敕。还录有胡延政的自咏诗及其后代子孙的幽愤诗多首。
  上述各节,均引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所载,关于朱温篡唐的经过,《旧
五代史》的记载如下:(略,见述)
  为了彻底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八月中旬,我们亲临唐中王的始迁之地胡里
村,进行实地考查,发现三个可资征信的证据:
  (1)胡里村的胡筱元家收藏一本乾隆二十二年(1757)编修的《胡氏宗谱》
,里面载有“李改胡”根柢“本唐昭宗子,因朱温乱,赖臣胡三公庇匿婺源之考
川,遂冒胡氏”等语的谱序,以及赵匡胤等帝王关于题赞封赠李改胡始祖及中王
的诰敕。由此我们感到:1.《上川明经胡氏宗谱》是可信的,因其刊载的帝王诰
敕之类文字,都是原原本本一字不讹的转自一本乾隆版《胡氏宗谱》;2.乾隆版
本的胡氏宗谱所收录的帝王诰敕,也是可信的。因乾隆朝代与宣统朝代大不相同
,具有无比尊严的封建帝王,到了末代皇帝宣统的时候,简直比“贱民”不如,
自顾不暇了。乾隆朝代乃是满清王朝的极盛时期,文字狱迭兴,因言得罪者,往
往招致“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之惨祸。这种时候修族谱,估计是没有人胆
敢假传“圣旨”,冒充“龙子龙孙”的。
  (2)胡里村是唐中王胡延政来到绩溪的肇居发祥之地(唐昭宗之子胡昌翼有
三个儿子:长子胡延政迁来绩溪胡里,次子胡延宾迁居歙县紫阳,三子胡延臻仍
居婺源考川),上庄的明经胡,就是由此发脉繁衍的。
  胡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里原有两个祠堂,一个叫“敦叙堂”,最先修
建,属祖居本派的祭祀之所;另一个叫“天叙堂”,是属于支派的,已在前几年
拆除不存在了。“敦叙堂”还在,因年久失修也将倒塌了。这个祠堂的构建规格
罕见。一般祠堂都是三进房屋,即前(门)厅、正厅、后厅(陈列神主牌位的供
厅),在正厅与后厅之间隔有墙壁(大都是板壁),左右两边则各开一门,供人
进出用。胡里的“敦叙堂”不是这样,即正厅与后厅之间不隔板壁,而是在由正
厅进入后厅的中央,用砖石砌筑一个九级台阶,以便祭祖者拾级而登,进入供厅
。这样的祠堂,绩溪岭北的宅坦村也有一座,是明经胡氏龙井支派的宗祠。据说
帝王的家庙就种样式。这个祠堂里,原有某代皇帝御赐的一块匾高悬在正厅的屋
梁上,解放后不见了。由于这个祠堂有这些特色,村人引为荣耀,有一则长期传
颂的谚语,现在还有一些老年人记得这两句:寡妇老媪不愿嫁,舍不得九级台阶
万岁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胡里村死了丈夫的女人们,宁愿在这里守寡终身
也不肯嫁出去,为了是怕嫁到外面去,将来死了,自己的神主牌位就进不得这个
帝王后裔的家庙了。胡延政封王赐地来胡里,已是千年以前的往事,至今民间还
有口碑不绝,虽说这种口碑所流露的是封建思想的残痕,但这也是“李改胡”的
一个确凿证据。
  (3)为了寻访更多的证据,我们走访了胡里附近的中王村、上周坑、下周坑
等村庄。当年中王胡延政用胡字起头命名的“胡川”、“胡贞塘”、“胡落坎”
、“胡潭岭”,现在当地群众依旧这样称呼。“东麓书院”的遗址,现在的老人
都知道。古老的中王石桥,还巍然横跨在登源河上。桥墩上灌木杂草丛生,更加
显得古老。桥头石碑因久经风雨剥蚀,上面的文字只能摩娑辩识一或二字,已不
知古人所云了。中王庙及中王墓只有遗址可辩,已无陈迹可寻了。尚有一件往事
,人们还没有忘记。据说,中王与胡里两个村的群众,原来是不和睦的,因中王
村的居民原是当年给中王守墓者的后代。在封建社会里,守墓的人家,是被贱视
的。胡里与中王两村,被看作主与奴的关系,以致形成很深的世仇。这种隔阂早
已消失了,只有老人们有时还闲谈此事。
  综上所述,足见胡适所属的“明经胡”的始祖乃是唐昭宗李晔之子,并非无
稽之谈,而是信而有征的。
  始迁上庄的,名叫胡七二,是明经胡氏的第二十代孙,算是明经胡上庄支派
的一世祖。他何时从胡里迁来上庄,宗谱上没有载明,按二十年一代推算,大约
在明代初叶。乾隆丁丑(1757)编修的《胡氏宗谱·宅图小引》对这一支派子孙
寓有厚望,说:“竹峰丛其北,清流绕其南,西峙金山,东环蛳石,宅上川者,
造物若辟斯士以有待焉。”
  胡适是明经胡的四十二代孙。现在的上庄已是一个千百户聚居、工农业并举
的新农村了。倘若是山水真能锺灵毓秀,则胡适这个人就是上庄村自古以来最大
的特产了。(原载《徽州师专学报》1987年第一期)
附注:
  颜非,又名颜振吾,曾任绩溪县政协副主席,著有《胡适研究丛录》等书。
此文发表后绩溪学人徐子超著文予以辩析,颜非认为辩之有据,遂更正了此文有
关胡适先世的观点。后特在《胡适的家世》一文中作了更正。黄来生简介参见前
述。

121

主题

185

帖子

96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帖)

  8、徐子超《对〈胡适家世源流〉的一点辨析》
  颜非、来生二同志的《胡适家世源流》一文(见《徽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引用谱牒资料甚丰,但对胡延政“敕封为绩溪县令”
、“敕封为中王”二事却语焉未详。此事涉及胡延政是否任绩溪县令,是否被封
为中王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搜集、整理、鉴别方志史料,既可
对胡适家世源流作进一步的辩析,也有益于徽州方志的研究与整理,并能从中为
今日史志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试为之一说。
  (1) 问题的由来
   胡延政是否任绩溪县令、是否被封为中王的问题是由胡延政的另一支后裔—
—绩溪县上庄乡宅坦村(紧挨胡适故乡上庄村)的龙井派后裔在乾隆二十二年(
1757)提出的:
  阅绩溪县旧志①《职官表》,内载唐县令二人。一我二世祖胡延进②公,“
以平蜀功授任”。一县令候师申,“太宗时任”(注云:“表前令墓”。即府县
《邱墓志》注:“知州李度、知县候师申题延进公为墓为中王墓”者是③)。其
于《宋知县》则首载卢远,为“兴国五年任”。府志④《郡职官表》载,宋知州
李⑤,太宗时任;《县职官表》载,宋绩溪县知县胡延进,注云“以平蜀有功,
开宝初任”,而候令载“太宗时”,卢令亦载“兴国五年”。至《邱墓》,两志
并载“唐中王胡延进墓”,又并注“墓在胡里镇,以父昌翼避地考川冒胡姓”;
又并注“知州李度、县令候师申题其墓为中王墓”。乾隆年间续修县志,《职官
表》照府志移延进公入《宋职官》,注云“原名延进,后知严州军”⑥,而《邱
墓志》注又添“赐居胡里”四字⑦。两志俱在,已为成书,而我公由来,委不副
实,厘订之下,窃有说焉。
  引自《(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 卷首 延进公知建德军考》(乾隆二
十二年丁丑月朔  明经谱局  天衡,奎文,德文,涟  同考)
  这是开头的一段文字,指出了旧的府县志关于胡延政知绩溪县令等事“委不
副实”。问题便由此正式提出。
  经查阅《新安志》(1175年)、《(弘治)徽州府志》(1502年刊)、《(
嘉靖)徽州府志》(1566年刊)、《(康熙)徽州府志》(1699年刊)和(万历
)《绩溪县志》(1581年刊)得悉:胡延政知绩溪县令、封中王,后知建德军之
说始于《(万历)〈绩溪县志〉、形成于《〈康熙〉徽州府志》。不仅自“万历
”至“康熙”的诸种府县志于此“相沿未检”,就是“康熙”之后的诸种府县志
,也是以讹相传,实有澄清之必要。
  (2) 胡天衡等人的辩说
  胡天衡等人是如何厘订与辩说的呢?下面逐段接引上述考证文字并予以陈述

  谨按:绩溪旧志载,延进公为“唐职官”,时即南唐。夫南唐未尝平蜀,何
功之足叙?又候令系太宗朝任,凡称太宗者,二世殂、三世立,故以二世为太宗
。史载南唐传国止李昇即降宋,不称太宗。
  这儿,排除了胡延政在唐(南唐)时任县令的说法,符合史实,这就纠正了
《(万历)绩溪县志》的错误。《(乾隆)绩溪县志》的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未重复胡延政在唐(南唐)时任县职的说法。虽然考证中叙南唐传国情况有悖
于历史,但“南唐未尝平蜀”,无“太宗”之称谓却是历史的事实。
  又按:府《职官志》载,延进公“开宝初任”。然开宝之初,西蜀虽平,南
唐未下。宋曹彬下江南事在开宝八年。夫开宝八年止尔,越明年而太宗残年改元
,安知开宝之初徽州下尚隶南唐乎。
  这儿,胡天衡等人进而否定了胡延政在开宝之初任绩溪县令事,所据史实,
基本符合《宋史》的记载。因此,胡延政在开宝之初任绩溪县令实属子虚乌有之
事。
  又按:绩旧《邱墓志》所书之唐中王,犹《职官表》之书唐县令。府志改入
《宋职官》,则府《邱墓志》不书“宋中王”而书“唐中王”者,相沿未检耳⑨
。至“中王”二字,系地名非封爵。何者?“父以子贵”,果延进公进爵中王,
昌翼公加何封号?且府《封建制》载王号者六、载封王者十有四,独无中王王号
,独无延政公王名,不尤彰明较著耶。若宋祖最重爵赏,如曹彬定江南,不骤拜
相:使即当王全斌、刘光义取蜀大帅或因行部不饬而降罚随之,安有从征叙功者
俨然王爵哉!则中王之为地名,夫固信而有徵矣。至邱墓,李州、侯令题墓。夫
李与侯皆太宗时任,太宗之改号虽有三,而“兴国”实建元之首,卢令既兴国五
年,则侯令应在兴国之初,延进之卒当在开宝、兴国之际。伏睹宋儒祖梅岩公辑
《宗谱六甲图》,载延进公于咸平五年(1002)知建德军。咸平为真宗年号,上
溯太宗之兴国,二十有六年;又上溯太祖之开宝,三十有五年。岂有三十余年以
后宦游未倦之身!?而三十余年以前诬其物故?由是考之,题墓之说未确,而胡
里之墓亦未可信。且中王地所,清明两丈俱染字号,康熙庚子(1720)谱又载延
进公墓为羔字号,不尤两不相符欤?今添“赐居胡里”句,吾又不知胡里凭何所
考而云然也。
  胡天衡等人不仅纠正了胡延政在唐(南唐)或宋开宝初任绩溪县令之说,而
且用方志(府志)和正史的记载,否定了赏爵封王之说,进而又对“题墓之说”
、中王墓的存在,直接提出了“未确”、“不可信”的观点,这是很可贵的。但
他们毕竟是胡延政的后裔,考辩总有其局限,所以结论是:
  噫,知祖者莫若子孙。昔元儒、景祖先生作《延祐谱引》,谓延进公暨夫人
詹氏,先后卒于严州官舍,良臣公合墓于桐江;归龙井后,于七都之中王复营墓
之所,藏衣冠以便岁祀。谨尊梅岩、景祖二公之说,证之书史,故述:延进公之
令绩在开宝之末,延进公之卒在咸平五年以后,延进公之墓定在严州;
  中王定属地名。此诚凿凿可据者,因此书以质后之君。
  这一结论虽不能令人信服,尤其是“延进公之令绩在开宝之末”等(详见下
文)。但全文所否定的种种说法令人置信无疑。至今,胡天衡等人的异议已越二
百三十年,今人如未获确凿证据,当不容无视所否定的说法,更不能用已被否定
的说法来叙胡适家世源流。
  (3) 《龙井谱》及《统宗六甲图》
  笔者所引《(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以下简称《龙井谱》虽然是民
国十年(1921)刊的木活字本,但也是一部不乏史料价值的谱牒。综合该谱的《
序》和《跋》可知:《龙井谱》始修于宋嘉定间(1208——1224),元、明间曾
四修,清朝乾隆、同治又两度重修。民国间的《龙井谱》是在同治重修基础上续
修付梓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绩溪宅坦龙井派明经谱
局的胡学礼、胡履泰、胡秉熙等人,曾“联呈请改龙井”派不符史实的家乘记载
“不果”,便“告退”谱局。《龙井谱》能如实记下此事,实属史料学中的可贵
记载。看来,正是这一整理、鉴定家乘资料的意见分歧,最后导致胡里的后裔,
撇开宅坦的后裔、且联合近在宅坦咫尺的上庄后裔续修《(绩溪胡里)胡氏宗谱
》(1757年刊。即颜非、来生二同志所据胡里《胡氏宗谱》。以下简称《胡里谱
》)。其意见分歧是严重的,最严重的还可以从“风乎亭”的传说中窥之。
  “风乎亭”,今日仍在,位于今日绩溪岭北上庄与宅坦两村之间,外人目睹
亭中三个苍劲有力的汉字都以为取自《论语 先进》的“风乎舞雩”,是文人表
现他们的闲情逸致。其实是谐音,暗示“分胡”。亭西属上庄,亭东属宅坦。风
乎亭的故事令人深思!据老人告知:宅坦的胡是一夜之间偷来的。说的是,宅坦
胡姓要认明经胡氏,就要到江西婺源考川去买谱续修。首次去的人,因为没有带
足银两(传说是五十两白银)只得返回,二次再去时,遇到同村的一位小偷,小
偷得知后,便先行赶到考川。就这样,一夜之间便把族谱偷来了。如前所述,乾
隆年间,两支后裔为家乘资料的鉴别已发生意见分歧,相持不下。而宅坦龙井派
谱局的胡履泰等人,也曾“躬诣考川,助成谱事”。由此看来,传说的故事当发
生在乾隆年间,但不近情理;其性质,应视为史料学中,鉴别、整理史料的矛盾
冲突,而今应引以为戒。
  胡履泰系宅坦龙井派《乾隆谱》的创修者胡挺之子,他秉承父志,孜孜于史
志工作。乾隆二十一年、二年间,宅坦龙井派明经谱局的胡天衡、胡奎文、胡德
文、胡涟以及胡学礼、胡秉熙等人,对史志及家乘资料持有异议,是正常的,应
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所持的异议,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龙井谱》内有《统宗六甲图》和《续编龙井派六甲图》。前者始于唐天祐
元年(904)止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凡八百五十六年,由前引宅坦派后裔、
宋儒胡梅岩首创,后人续成。后者,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止于民国十年(
1921),凡一百六十二年。二图合为一千零一十八年。
  据该谱《统宗六甲图》所示,胡延政生于后唐天成四年(929)十二月十五日
,宋开宝八年(975)为绩溪县令,咸平五年(1002)知建德军,景德二年(100
5)卒,享年七十有八。但图中并未明确胡延政仕宦是否为延续任迁。如是延续的
话,那么从开宝八年至咸平五年,长达二十八的任职又为何不见任何方志的记载
?如不是延续的话,那么又为何会在六十四岁高龄时再次起用?令人费解,亦难
令人置信!
  (4) 对敕授绩溪县令、敕封中王的辩伪
  胡天衡等人在《延进公知建德军考》、《统宗六甲图》中都保留了开宝八年
“延进公为绩溪县令”的记载,这是一种折衷的提法,在史料的鉴别中是不足取
信的:他们在否定唐(南唐)和宋开宝初胡延政任绩溪县令的记载后,并未出示
任何关于胡延政在开宝八年任绩溪县令的证据。这是出于后裔们的一种特殊的心
理的驱使;在不否定先人任绩溪县令的前提下,寻找一个能为人们接受的时间。
这儿选择的开宝八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完全合理,详下文),但忽略了任
职的原因,或曰任职的根据、背景、原因是什么?《龙井谱》中没有记载,还得
回到《胡里谱》中寻找答案。
  《胡里谱》关于胡延政任职原因的记载也是含糊的。乾德四年(966)四月一
日下的诰敕为“特封中王”、“赐附居田地五千亩”事,并未言“敕授绩溪县令
”。但是,诰敕前有“绩溪县令胡延政”数字,因而给人的印象是“惟平蜀有功
授任”;也确实象颜非、来生二同志文中所言,是“因为跟从宋将刘光义平蜀有
功,被‘优诏擢用’‘诰授绩溪县令’。”其实古人和今人都被此诰敕蒙骗。从
名称上看,此诰敕不用“诰授”,是因为封中王与胡延政为七品衔的县令身份不
符;不“敕授”,是与所封爵位(王)的身份不符。如此两缺,实是掩人耳目。
  胡天衡等人否定了进爵、加封,宅坦《龙井谱》也未继续刊布此种诰敕,理
应进而否定胡延政任县职之说。但是,他们出于特殊心理的驱使,却保留了任县
职的说法。有旁证吗?也没有。《新安志》无胡延政任县职的记载,弘治、嘉靖
两朝的《徽州府志》也无胡延政任县职的记载:《(万历)绩溪县志》虽有记载
,但列入唐(南唐)职中,已被胡天衡等人所否定。其军功又如何?即使有,也
只能是胡天衡等人否定的那样。
  据《宋史》记载,宋朝封爵,“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
者为嗣王。宗室内近亲承袭,特旨为郡王”。可见,封王者仅限于皇帝,且只有
“亲王”、“嗣王”、“郡王”之称。胡延政怎能被封为王呢?也难令人置信。
以李煜为例,赵匡胤有心活之,事后只诏封为“违命候”;不仅只给一候爵,而
且名为“违命”。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也只加封为“陇西郡公”(因李煜是
陇西人),直至死后才追封为吴王(因南唐为古吴之地)。还应注意的是,《宋
史》所载“食邑”是以“户”为计数单位的,而此则诰封恰恰是以田亩计,如此
出入,能令人置信吗?
  至于胡延政的父亲胡昌翼被封为“唐王”的诰敕,更是无稽之谈。其一,封
王、王妃是万万不可用“敕命”的,只能用“诰命”,而此则诰敕恰恰用的是“
敕命”。其二,文中称胡昌翼为“故臣”,可是昌翼生时,据明经胡氏诸谱所载
,昭宗已亡。试问,“臣”从何来?其三,父子同为王,不伦不类、不合封爵惯
例。
  再看给中王胡延政妻汪氏的诰命,那就更矛盾了。“诰命”固然符合一品夫
人的身份,但胡延政却是一位仅有七品衔的县令,岂非咄咄怪事?
  从诰敕下达的时间看,也难令人置信。
  “乾德四年四月一日下”诰敕封胡延政为中王是不可能的。这年的十二月,
全师雄病死,蜀境才告“安宁”,可是诰敕中却有“峡中郡县悉定”之词。这是
仿造者只顾到乾德三年正月,蜀主孟昶降、后蜀亡的史实,忽视了乾德三年二月
因王全斌枉杀蜀国降兵二万七千余人,激起绵州军乱、全师雄率“兴国军”再战
的历史事实。宋军忙于平乱,何以独封胡延政为王?王全斌因枉杀无辜被贬,又
为何要封随同出征的胡延政为王?何况这时的徽州(时称歙州)尚隶于南唐!
  “开宝二年二月十日下”诰敕封胡昌翼为唐王、妻为王妃,也是不可能的。
这年的二月,赵匡胤正御征北汉。三月,李继勋虽败北汉军于太原城下,但辽国
却因此而遣将救北汉。值此御征鏖战之时,赵匡胤有闲来加封胡昌翼、以至御题
活人像赞(《胡里谱》中两帧像赞都是题于同一时间)?为活人题像赞,民间无
有,帝王更无。此皆仿造者闹出的笑话。
  胡天衡等人不肯进而否认胡延政任绩溪县令之说,有意把时间定在开宝八年
,这也并不完全合理。开宝八年正月,宋师围金陵;十一月,曹彬方克金陵、南
唐亡。此时徽州情况如何呢?史载“江南之亡也,(龚)慎仪为歙州刺史。会昭
武留后卢绛闻国破,谋起义,提兵入闽,道经歙,慎仪闭城拒守”。可见,这年
的十一、二月间,歙州并未置于宋军之手。赵匡胤又怎能用未降之地令胡延政执
长?胡延政又凭何功执长绩溪?
  纵观赵匡胤黄袍加身至死,其重大军事行动,除北疆之外,大者有:平定昭
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出兵併荆南、湖南、后蜀;灭南汉,统一岭
南;取金陵、破南唐、平定江南。在如此众多的军事行动中,胡延政何功之有?
“以军功授职”,万难取信。至于扯到“五季僭伪,王(指胡延政——笔者注)
亦乘时倡义旅讨贼以图恢复”,更与“与军功授职”无关;如此相提并论,几近
于荒谬。赵匡胤能用“杯酒”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怎能容纳“阴怀忠愤”的
胡延政?
  综上所述,《胡里谱》所载各种诰敕,均属赝品,不足取信;授县令、封中
王,纯属伪造。
  (5) 对《墓志铭》、“知建德军”的辩伪
  《胡里谱》有一则《唐中王延政墓志铭》(孔道辅撰),这是胡延政早期“
军功”的主要见证。铭中记曰:“昌德二年(955),淮南盗,避天兵(当指‘宋
军’,实为‘周兵’——笔者注),走新城、昌化、啸聚劫掠,歙(县)绩(溪
)受祸,而绩(溪)尤惨。知州事欧逵,募壮士以御之,王(指胡延政——笔者
注)首与焉”。这也是杜撰的!
  显德二年,也就是南唐保大十三年,李璟执政时期,李璟执政时,不仅《十
国春秋》的李璟本纪中无兵事记载,就是成书较早的无名氏《宣和书谱》(这是
宣和年间,无名氏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的一部著名书法理论,书中介绍
了不少名家的情况)也无记载。《宣和书谱》述李璟是:“及嗣昇(李昇)位,
能奉中州,以恩信结邻壤,江左老稚不动兵革者十有九年。”这至少可以说明:
在李璟执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凡十九年),南唐境内无重大兵事,这是因为李璟
生性“慈仁恭俭,礼贤爱民”,晚年又奉行“奉表削号”、“称臣于周”的缘故
。再证之于徽属诸种方志,也未见李璟执政时,徽境有何兵事。
  此则墓志铭的矛盾是把知州事的欧逵与胡延政扯到一起。查《新安志》和诸
种府志,确实有欧逵其人,但都注明是“顺义七年(927)任”,即后唐天成二年
。然而,墓志铭的主人胡延政却生于后唐天成四年(929),怎能“首与焉”?由
此推之,胡天衡等人论断“题墓之说未确,而胡里之墓亦未可信”是正确的,而
此则墓志铭只能杜撰的。
  关于胡延政知建德军,笔者以为,也是子虚乌有的。胡天衡等人在《延进公
知建德军考》中,对此是既未认定、也未否定。这也是特殊心理驱使的结果。
  建德,即今浙江省建德县,地处钱塘江上游,古之衢州、歙州出入之要冲。
建德建县,是在三国吴时(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后屡废屡建。其先属婺州,
后属睦州,至唐万岁通天二年(697),睦州州治始移建德,建德遂为睦州的政治
、军事中心。
  建德军,《宋史》《军事志》无只字记载。查《宋史》卷八十八,“建德府
”条,对建德军略有记载,其文曰“本睦州军事。宣和元年(1119)升建德军节
度。三年(1121)改州名”(为严州)。由此看来,“建德军”曾一度设置过,
时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间。可见,“咸平五年(1002)胡延政知建德军”是仿造的

  严州之名,始于宣和三年。胡延政“卒于严州官舍”之“严州”,则为后人
之说。胡延政在世时(929——1005),“严州”是不存在的。事实是,北宋末年
,方腊曾以睦州(即今浙江建德,胡天衡等说的“严州”)为基地发动过大起义
,三个月中,连陷六州五十二县,长江以南为之震动、朝廷为之震惊。元朝初年
,又发生过衢州、婺源等地民众起兵应宋的事件。正是这些重大的兵事,使建德
愈来愈为兵家所重视,故史有“严州不守,临安必危”(语出元初临安守将董文
炳)之说。建德之重要地理位置,“知建德军”之重要职务由是而为仿造者注目
,也为胡天衡等后裔们所不忍否定。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建德军”的设置是只
是一度之事,而且在胡延政去世百年之后。故胡延政知建德军也是子虚乌有的。
  (6)小结
  与胡延政知绩溪县事、诰授中王有关的方志记载中的错误,在日后整理方志
时,应予以纠正或作必要的校注。
  当前,在编史修志中、在方志与历史研究中,对谱牒的利用已越来越多。如
何利用?已提到史料学的议事日程。谱牒含有极珍贵的地方史料,可补正史的不
足,在编史修志和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近代史中,有可资利用的价值。但也毋
庸讳言,谱牒中也含有大量的过褒之辞,在“为亲者讳”的思想指导下,常常篡
改或删掉一些史实。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注意去伪存真和史料的钩沉工作
。在注意史料阶级性的同时,要注意与学科配合(考古学、档案学、文字音韵学
等)去搜集、校勘、考订和编纂史料。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辨析史料、研究历史
人物,看来也是不可疏忽的一种方法。
  至于胡适家世源流属明经胡(“李改胡”),石原皋先生的《闲话胡适》中
已为之辩说,并否定了胡适是胡培翬的后代。现在看来,胡延进被封“中王”纯
系捏造,其父胡昌翼被封“唐王”也不存在,那么,明经胡氏属唐昭宗的后裔这
种溯源之说,就不无攀龙附凤之嫌了。“经解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翬
)虽非胡适的先人,但他们的学术思想对胡适是有影响的(石原皋先生生前曾有
论述)。继续探索这种影响,对研究胡适本人,倒是有点益处的。
笔者附注:
  (1)徐子超:绩溪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业余发表治研文史有影响的文章多篇
,如《从胡适“姓氏公案”说到绩溪“三胡”》(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7期)
、《汪士铎及其人口观》(载1995年《人口教育》第一期)等。
  (2)此文系针对《胡适家世源流》的辩析而作。文章引用史料甚丰,论述丝
丝入扣,令人信服,但也出现了一些小错误,如:胡学礼、胡履泰等人因鉴定绩
溪明经胡家乘而与编纂县志的主编发生严重分歧进而中途退出的不是明经谱局而
是县志编辑班子;又如胡梅岩是婺源考川明经胡的大儒,并非宅坦派后裔,民国
版龙井派宗谱是龙井谱局而非明经谱局修辑等。
  (3)明经胡宗谱记载,何后生昌翼时唐昭宗并未遇弑,仍健在

3

主题

19

帖子

11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积分
118

踊跃发帖勋章

发表于 2011-9-6 09: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文模 于 2011-9-6 09:35 编辑

好资料。学习收藏了。
胡维平宗亲辛苦了。谢谢!
请问一下,怎样才能看到照片。

95

主题

501

帖子

270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07

网站推广勋章优秀版主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踊跃发帖勋章原创先锋勋章

发表于 2011-9-25 0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有价值的资料,拜读收藏,谢秘书长的良苦用心和贡献!

2

主题

8

帖子

37

积分

新进会员

Rank: 1

积分
37
发表于 2013-9-25 09: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呵呵,弱弱的问一下,胡锦涛同志 ,是龙川胡呢,还是明经胡,还是金紫胡,还是遵义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 )  

GMT+8, 2024-3-29 16:13 , Processed in 0.1089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