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旨在研究安徽胡氏文化胡氏家谱胡氏派系,努力打造胡氏宗亲精神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75|回复: 0

胡姓“宗胡“源阜阳

[复制链接]

7

主题

62

帖子

5356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356

网站推广勋章踊跃发帖勋章特殊贡献勋章团结和谐勋章

发表于 2011-3-9 09: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文][重要]胡姓“宗胡“源阜阳
核心提示: 阜阳胡国为归姓,是从夔姓演变而来。阜阳胡国被称为宗胡,表明它是胡姓宗庙所在地,即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说的:“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地方比阜阳胡国更早,所以阜阳在上古被称为宗胡,意思是胡姓的发源地,天下所有胡姓人都源于此。

胡姓“宗胡“源阜阳

——探寻阜阳胡子国春秋

张殿兵/文

胡姓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在上古时代,部落的图腾也可以成为部落的姓氏。传说那时有一个以白头翁为图腾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史籍记载的是西周、春秋的胡子国。目前相对认可的胡子国有两个:一为归姓胡国,位于今天的安徽阜阳,后被楚国所灭;一为姬姓胡国,位于今天的河南郾城,周王室之后,为郑国所灭。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胡姓中,除了源自两个胡子国外,还有一支源自谥号为姓。即舜的后裔妫满,他受封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东南),国号为陈,妫满就是胡公满,胡公是其谥号。其死后,妫满一支后裔以周天子封的胡公满谥号为姓,以此纪念。

除以上三支胡姓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虽然胡姓源出多支,但是胡姓宗族最早的诞生地却是源自阜阳。阜阳胡国称“宗胡”,表明它是胡姓宗庙所在地,即司马贞所谓“胡姓之宗,因以名邑”。这与西周最早的都城镐京(也称王城,今陕西长安县西北)称为“宗周”的意思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探寻胡姓的发源史,自然绕不开春秋时期阜阳境内的胡子国。然而,阜阳人津津乐道的家乡胡子国,却不知道已被外界争得沸沸扬扬,大有把《左传》、《史记》记载的阜阳胡子国历史抹平的趋势。

春秋时期阜阳境内胡子国,汉晋史学家几乎众口一词,没有异议。至唐宋元明清之际,胡国阜阳说、河南郾城说并存。不过,较一致的说法仍认为在阜阳古胡城。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颍州》载 “汝阴废县”及“胡城”条:“胡城,在州西北二里,春秋时胡国城也。”《大清一统志·颍州府古迹》载:“汝阴故城”及“胡城废县”条均认为春秋胡子国在汝阴县。然而,近代陕西有关“害夫”(hu,通假字胡)铭诸器出土,使胡子国之地望纷争迭起,现在史学界有五种观点,分别是陕西泾阳说、陕西蓝田说、河南郾城说、河南南阳说、安徽阜阳说。

近代历史学家唐兰曾考证胡之宗源阜阳说,他认为阜阳为商末时期的胡国。《春秋》、《左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集解》、《史记索隐》、《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等清楚记载:“宗胡之地,汝阴,故胡国。汝阴县(今阜阳)西北有胡城”。但是,因为近代以来没有安徽史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宣传,使原本汉晋以来阜阳境内存在的胡子国已被“迁移”至外地。为尊重历史事实,本报决定对春秋时期阜阳胡子国进行追本溯源,还原胡子国一个真实的故里。那么,真正的归姓胡国地望(即地方意思)到底在哪里呢?想知道答案,我们还需首先了解一下历史上阜阳境内的胡子国春秋。

阜阳胡子国春秋源流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有宗周钟,其铭文中有“害夫”字。中国历史学家唐兰考证为西周厉王时器,害夫字释为厉王的名字“胡”。1973年在陕西蓝田出土害夫叔鼎,铭文中有“害夫叔”二字。1975年在陕西扶风县出土的文物中,也有“戎害夫”等字样。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发现大批西周的四甲骨文。其中有“其于伐害夫侯?”等文字。1978年,陕西武功出土的《害夫叔簋》上的铭文:“害夫叔害夫姬作伯媿媵器。”这是胡国的害夫叔为长女所作的媵器,由此证明胡国为媿姓。害夫与胡作通假字用,古媿、归音也通假使用。因此,这个媿姓的胡国胡叔应该就是古籍中归姓胡国的公族。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杜预注释:“胡,归姓之国。”又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史记·陈杞世家》载:“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而去。”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注释说:“胡,归姓”。《路史·国名记》引《世本》云:“胡子国,归姓,夔(nao,简化字是猱)出。”中国史学家蔡运章考证为:“胡的族源是夔国后裔”。夔,是古籍中神话记载的“夔一足”和“以夔为典乐”的那个夔。

《史记·五帝本纪》:“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伯夷让夔、龙。舜说,可以。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大戴礼记·五帝德》载:“夔作乐,以歌舞,和以钟鼓。”

由此我们可知,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有夔这个部落,以一足神龙为图腾,其首领叫夔。他们和尧舜时代的部落结为联盟,推举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又推举舜为首领。以夔为乐正,负责歌舞音乐的官职。

夔族和皋陶、伯夷、彭祖等同属东夷,夔族活动在今天的冀南、鲁西、鲁南、苏北、豫东和皖北一带,其后裔分别建立了各个方国。后来夔之后裔所建立的方国在夏太康以后被后羿灭亡。

司马迁《史记》说,“舜之后裔,周武王封之陈(今河南淮阳)。……禹之后,周武王封之杞(今河南杞县)……。契之后为宋(今河南商丘)。……皋陶之后,或封英(即蓼,今河南固始)、六(今安徽六安)。……伯夷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益、夔、龙等五人,其后不知所封,不见也”。但司马迁又说,其五人之后皆至帝王,余乃为显诸侯。周武王时,分封的侯伯还有千余人。到了周幽王、周厉王之后,诸侯经常互相吞并。江、黄、胡、沈之属,不可胜数,故记录下来流传。

从司马迁所说,我们可知,夔族的首领被后羿灭亡,但夔族后裔还是存在的,其所建的方国后来分封为诸侯国。但是哪一个诸侯国,司马迁不清楚了。但他提出“江、黄、沈、胡之属”,说明这几个国家与夔族有关系的。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说:“归姓:胡、有、何。”宋罗泌《路史·国名纪》中说:“五帝之世:归——夔之封国,一说夔,杜甫说夔子国者。后有冯氏(《世本》说:冯,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上面记载的意思就是夔的后裔归姓有四个国家,分别是夔国、胡国、有(洧)国、何国,甚至还多一些国家,这是夔的后裔建国的一条路线。

夔国,近代史学家考证即湖北秭归,即归国,先是归姓,后为楚熊挚所代替。然而,上海杨浦区职教大学张家琦考证传世《乖伯》铭器时认为,一,秭归的归国是个小邦;二,归国的祖先曾辅佐过周文王、武王,仅凭此一点即可证前面所说的夔国,不是夔子熊挚,而是“典叶声律”的夔(两个不同的夔国)。三,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他邦的。这个他邦在哪里呢?张家琦分析推测,夔族之后失去的一环就是殷代的归方。又根据《殷墟文字甲编》、《殷墟卜辞综述》文献资料记载,在今安徽西北部,自亳县以南,包括今太和、界首、临泉、阜阳直至阜南一带,归国是和殷王朝敌对的。他分析在豫东、皖北之地的汝颍一带,有好几个归姓小国,这里可能就是殷商武丁时期的归方等地,具体地点应该是在今豫东、皖北之地的阜阳境内胡国。

随后,以后的发展路线是:归国一直处于殷王朝的统治之下,在被征服的时候或者以后,他们中的一支越过大别山,经过江汉平原,又西行,然后停留在湖北秭归一带,建立了夔国,又名归国。另外可能还有一支走得更远,渡过长江,到了今湖南的宁远一带,建立了何国。

1975年在陕西扶风出土的众多青铜鼎器铭文记载有:“害夫侯”、“戎害夫”、“至于害夫”等文字。这些记载多与淮夷、南淮夷有关,故胡国与南淮夷等邻近。当代史学家李学勤考证认为:“这个胡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在今安徽阜阳,是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当代史学家杨升南根据考证出土器铭文字时认为,戎害夫即文献中的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当代史学家蔡运章也说:“对胡国的地望,大体有四种不同说法,……我们认为以上四说当以安徽阜阳说为是。”张家琦认为,西周金文中的害夫国就是文献中的胡子国,归姓,在今安徽阜阳市。

胡子国地望之争纷起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陆续出土青铜器后,胡子国地望之争沸沸扬扬。首先持反对阜阳境内胡子国的当代史学家晏贵昌,他考证认为:“西周金文中说的害夫国是河南郾城的胡子国,先秦时期只有一个河南郾城胡子国,不存在两个胡子国。”

此论点一出,持有异议的当代史学家迅速分成两派,各持己见。对此,赞同归姓胡国在阜阳境内的当代史学家张家琦辩驳说:“先秦时期国名相同的邦国有好几个,如焦国有两个、向国有两个、赖国有两个、曾国有两个等。古籍记载春秋时期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安徽阜阳,一个在河南郾城。

同时,张家琦考证认为两个方国都是归姓。他进一步指出,在尧舜禹时代,夔族参加了舜为首的东方部落联盟集团。夔为乐正,掌管音乐舞蹈,他们以独足龙为其图腾。夔国在夏初为后羿所灭,夔国即归国。至殷商时,甲骨文卜辞中有归方、虎方、何方等,这可能是夔族即归族所建立的方国。这些方国就在今豫东皖北的汝颍一带。武丁时,商灭掉归方、虎方部落,归姓中的一支可能于此时迁到今湖北秭归,建立了夔国。秭归的夔国后为楚熊挚所取代,再后来为楚国所灭亡。西周初,安徽阜阳的虎方部落改为胡国,周公东征时,可能被征服。周穆王时,胡国曾联合徐戎、淮夷内侵,到达豫中,被成周打败,胡国降服。西周金文中的胡国应是安徽阜阳的胡国,而不是河南郾城的胡国。事实上,河南郾城胡子国比阜阳胡子国晚了几百年。河南郾城的胡子国史载不详,根据文献分析可能建于周厉王时期。春秋时初期被郑武公所灭亡。阜阳胡子国建于商朝,春秋末期为楚国所灭亡。

对于西周时期胡国地望五说,张家琦逐一进行了分析辩驳:一说认为胡国为戎害夫, ,在“淮戎”旁,当是隗(归)姓西戎的一支,胡国当在陕西渭水之北。实际上淮戎当是鲁南、苏北和皖东北一带的淮夷。那里的徐国可以称为徐戎,为什么淮夷就不可以称为淮戎呢?从西周的一些铜器铭文中看,胡国与淮夷的关系密切,故其地应在淮夷的近旁。

其二为陕西蓝田说。以为胡叔鼎出土于陕西的蓝田,故以为胡国就在蓝田。其实蓝田是西周镐京与东南方诸国的主要通道之一,西周不论是征服胡国或与胡国友好,胡国的礼器都可以沿这条通道到达蓝田的。西周、春秋时某一个邦国的礼器在另一个邦国或地方出土是屡见不鲜的。

其三为河南南阳说。以为“害夫”字即“甫”字,害夫国即甫国,其地望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实则甫国即吕国,姜姓,而胡国是归姓,故害夫国不是甫国。甫国地望离成周太近,离淮夷太远。穆王时周王的军队在棫林和害夫国的军队交战,而甫国反而在棫林的西面,其地望与此不合。

最后剩下河南郾城的胡国和阜阳的胡国。他认为,这两个胡国都是归姓,都在汝颍地区。根据1975年陕西扶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戎害夫曾伐燕(后乃北迁),青铜器铭文载“偃”。众多史学家一致考证为胡国伐的偃就是位于河南郾城的偃姓蓼国。“蓼国先在河南郾城,后迁到固始县”(《史记正义》、《括地志》所载)。可见郾城在春秋时期还没有什么胡国,而是阜阳胡国进攻的蓼国。

对此,中国考古会员、阜阳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赞同张家琦观点,但对河南郾城为归姓胡国持有异议。他考证分析认为,胡国地望所在地先秦时期文献缺载,汉晋学者多考定于安徽阜阳。至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极力说是河南郾城,随后胡国地望两地说纷争遂起。到了近代有关“害夫”(胡国)青铜器先后出土,使胡国地望认指又出陕西泾阳、蓝田说、河南南阳、河南郾城说、安徽阜阳说之争。青铜器出在某地,自然使人推想其地就是胡国或胡国故址所在地,因此众说纷纭,正误杂出。而泾阳说、蓝田说、南阳说证据薄弱,论点偏颇、谬误,不值一驳。因为古代实用器缘于祭祀、婚嫁、国家或部族迁徙、战争掠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等复杂因素使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以器物出土地确定胡国地望,应该结合其他材料互证。然而,仅仅以器物出土地就说是胡国地望,是众多历史研究者所不承认的。

那么,商末时期,到底有没有郾城胡子国呢?杨玉彬考证分析认为:商末时期郾城还没有胡子国,其郾城立的胡国为姬姓,不是归姓。从文献记载看,周武王分封召公为燕侯,召公并未到封地上任,而是留在武王身边处理政务,郾城之地则成为召公的采邑。根据文献资料可约略梳理出郾城地称的早期源变脉络:夏、商之际,郾城一带乃徐夷族人留居地,徐夷及亲族约由鲁境少皋之墟一带迁此并曾建郾子国。周初武王环阳翟一带大规模征伐,徐族或臣服或迁回鲁境故地或东南迁往淮夷,武王即以郾城一带“徐土”赐封召公。周成王又因召公东征建有显功而再次为召公扩封“徐土”——可能于郾地邻近又赐土扩疆,东征后召公始封北燕。

周穆王诸器铭记至西周中期郾城仍沿旧称,可确证此时郾地尚未建有胡国。约略周穆王征伐淮夷后,鉴于淮夷屡患东南境并沿汝颍一带西进袭扰的教训,周室为巩固加强成周东南汝颍门户的防卫藩屏力量,而于此域封设一批同姓诸侯国,姬胡大约于此时立国。从蔡、陈、许、应之间不大的空间看,姬胡应与文献所记的子爵国相当。如姬胡国君确系召公后裔,则穆王世封建姬胡,应是在召公后裔固属土地上扩疆而立。

夏、商之际郾城一带既为徐夷留居并建有方国,此时地域就不可能再有归姓胡国存在。商武丁征伐的归夷在汝颍中下游一带稍近北域,可能此时归族已建胡国并成为武丁所征伐的归姓方国之一。周初周公成王征讨东夷之策,采取了自西而东、由外向内、由小及大、由弱至强的分阶段逐一降服、剪灭的战术。最后攻击殷商遗存势力核心区域商奄,在周师消灭或征服附奄叛周的徐夷、淮夷及其它众多方国部族的外围战争中,位于汝颍战略要冲的胡国因叛周首遭攻伐是很自然的事。这个归姓胡国地望与今天的阜阳地理位置特征相符,而西周、春秋之际阜阳又有归胡存在,由此杨玉彬推定商代的胡国应在今阜阳境内,与西周、春秋的归胡系不同历史时期位于同一地域的同一个方国。

因此,推定考证,位于今天阜阳的先秦归姓胡国,从商王武丁征伐“归夷”、“归伯” 时算起,至楚国灭胡止,归胡前后续存了至迟约700余年。

许多阜阳人以为春秋时期阜阳境内的胡国为子爵(公、侯、伯、子、男,排名四等小国家),因此大家言必念胡子国。然而,却鲜有人知道,阜阳在商末东周时期曾是二等大国“侯爵”(称胡侯)。那么,曾经的胡国侯爵又为何被降为子爵,变成了四等小国呢?阜阳境内胡姓宗族又都迁移至何方?当前阜阳胡姓还有多少是土著人?历史真相到底在哪里?

阜阳胡子国曾是侯爵

众所周知,周代所封“公、侯、伯、子、男”五爵,代表所封诸侯国等级的五种身份地位。春秋、左传所记阜阳归胡均称子爵,后代学者多认为是子爵。以致我们现在经常把春秋时期建于阜阳的胡国称为胡子国,即四等小国。其实,不然,当代史学家李学勤、张家琦等以及地方史学家胡天生、杨玉彬等考证认为,西周至春秋之际出土的金文铭器、甲骨文卜辞记载阜阳胡国为“侯”爵。因此,出土文物及甲骨文卜辞记载的阜阳胡国为侯爵是真实可信的,即阜阳胡国曾经是二等大国是不容置疑的。

周初卜辞及周穆王诸器,春秋晚期胡侯之孙鼎器铭文称侯爵。对此,有史学家认为阜阳归胡本子爵,“胡侯”之称显系僭越。但也有史学家认为阜阳归胡本就是侯爵,子爵系春秋史家对其贬称,类同于史籍谓“楚王”、“吴王”为“楚子”、“吴子”,盖因其属“蛮夷”所致。地方史学家杨玉彬分析认为,探究文献与甲骨文卜辞与金文归胡爵称不一样的原因,应该据商周及春秋之际不同阶段的具体历史背景作考证。

甲骨文卜辞和金文所铭胡国爵称说“侯”,源于周代所称,可作为认证西周阜阳归胡爵称的可靠证据。不过,多数史学家认为商代方国爵称“侯、伯、子、甸、田、卫、男”等并未确立严格的等级划分标准,因而商代归胡的侯爵与西周、春秋之际严格等级意义上的侯爵内涵是不同的。

周初至穆王时期,已出土的金文均铭称胡国为“侯”,可以说明此阶段胡国称侯爵无疑。周武王克商后的大分封,基于当时殷遗势力仍然强大、天下极不稳定的形势,不得不采取灵活务实的手段收编了相当数量的殷商时期国家存在,承认他们旧有爵称及对原有领域国民的统治形势,以求得这些诸侯国对周这个新政权的臣服与支持。在武王集结精锐之师于嵩山东南及汝颍一带由北而南、自西而东的系列征伐中,归胡此时可能与汝颍一带众多殷旧方国一样臣服于周政权,保留了胡之旧称侯爵,并允许归胡继续以原有的方式继续统治国民。此后,阜阳归胡曾于周成王、周穆王二世随淮夷对周朝至少两次叛服,但到周穆王伐淮夷之际周朝仍保留了阜阳归胡侯爵而未灭其国,此可见证于出土的周穆王青铜器铭文。

周穆王为巩固加强成周东南藩屏防御力量,同时也为了对付这个叛服无常的归胡诸侯国,便在蔡、胡之间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国,把归胡削爵割地,从其西境分取疆土充盈刚建立的姬姓沈子国。此后,归胡称子爵,国力及社会地位日渐削弱。直至春秋初文献、金文中再未见其叛服为祸成周的记载。春秋大国争霸,胡子国屡受强邻其凌而被迫出兵、纳贡大国。后楚灵王迫胡国迁于荆以空其地,至楚平王即位再复其国,胡国疆域又一次为楚国割减,至此归胡则成一个末等小国。至于春秋末期胡侯之孙铸鼎铭记“侯”,则是归胡后人对其先祖的敬称,不能作为归胡此时仍是侯爵的证据。

郾城胡国的兴灭

如果想说明阜阳归姓胡子国,那就不得不简略谈一下河南郾城姬姓胡子国的兴亡。把河南郾城胡子国与阜阳胡子国进行一番对比,我们就会明白两个胡子国的不同区别。

郾城胡国建立时代史料缺载,其灭亡时间,史学家大多认为在东周之初为郑武公所灭。见证于《韩非子·说难》记载:早在东周初,郑国就恃强攻入胡国。郑武公时更是加强了对胡国的吞并战争。郑武公想要进犯胡国,他先是耍了一个计谋,采取与胡国联姻的办法,把他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借以消除胡国对郑国的顾虑。一天,郑武公对大臣说:“我想用兵,你们说可以讨伐谁?”大臣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郑武公装作大怒的神情说:“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于是下令杀掉关其思。胡国国君听到这一消息后,果真放松了对郑国的警惕,认为郑乃亲戚之国,故不作任何防备。而郑武公趁机率军偷袭胡国,一举而灭之。

张家琦考证认为,河南郾城胡国的建立,可能在西周厉王时。那时,南淮夷联合诸侯一直打到伊洛地区,豫中局势比较混乱。这时,胡国又乘机入侵,占领郾城,封其支族。或者是当地的归姓族人就势建立了另一个胡国。故郾城的胡国约立在共和、宣王、幽王、平王四世,约有七八十年,在此期间,有两个胡国并存。

郾城胡国灭亡时间,则根据《韩非子》、《史记》所说的郑武公问谁可伐,大夫关其思以为胡可伐来考证。《竹书纪年》载:“(平王)八年,郑杀其大夫关其思。”因此,根据以上文献史料所载推断,郑武公灭胡国当在周平王八年(公元前763年)或九年这一二年内。

归姓起源于阜阳胡国

我在互联网百度搜索归姓,出现归姓源出有二:一,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在即天子位之前,曾为归藏国(今湖北省秭归县),即天子位后,留下一子继任为君,其后子世守此国,他们就以“归藏”国名为姓,后逐渐又简去“藏”字,成了“归”单姓,称为归氏。我认为百度显示的“藏”字可能是写错了,应为“夔”字,说是归姓源于黄帝后裔,但目前没有文献资料佐证归姓源于此处。

二,出自春秋时胡子国有归姓。归姓起源与尧舜时代的夔,被称为归方,是东夷集团的一支。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支留居中原建立归国外,还有几支归人不愿臣属于商而向外迁移。其中一支归人迁居于湖北。据《左传》载,归姓来源于春秋时代的胡子国(今安徽省阜阳市),其国姓就是归氏,虽然后来胡子国被楚国所灭,一些国人为了纪念胡子国,仍以国姓为姓氏,称为归氏。又《通志·氏族略》记载得很清楚:“胡子国,归姓。”

我们根据百度搜索资料记载,归姓起源于两支。然而,我发现不少史书记载归姓仅起源于阜阳胡国。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记载:“归姓为中国上古最早的‘姓’(不是氏)之一。据《通志·氏族略·以姓为氏》云:归,姓也,未详得姓之始。《左传》载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子孙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都。古胡子国在今安徽省阜阳县。明代《百家姓续编》列为第471姓。”

由此可知,《中国姓氏大辞典》、《通志?氏族略》、《左传》等史书记载的归姓只有一种源流,那就是源于阜阳。因为中国历史上早于《史记》的史学著作《左传》都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目前,在中国史学界对归姓起源于安徽阜阳没有争议。

归姓望族在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具体地点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归姓有唐代的归崇敬,科举时,在策对这一门中考得第一。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其儿子归登,后来也官至兵部尚书。耐人寻味的是其孙子归融,后来也官至兵部尚书。归家爷孙三代都被朝廷任命为兵部尚书,当时被传为佳话。而且归融当官特别出色,他为人正直,不怕权贵,秉公办事,而且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至明代,归姓出了归有光一代文豪;诞生于明末清初之际的归允肃,后来成为清代文科状元。至近代,归姓名人便少见记载。

阜阳胡国都城在白庙?

阜阳地方史学家、市档案局副局长胡天生认为,楚灭胡国后,把它变为楚国的一个县,称为胡县,又称宗胡。长官为县公(楚国大县的长官称公,小县称尹),与中原各国县的长官为县令有所不同,县公一般袭封二至三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这是宗胡在文献中的记载。关于宗胡,各家的解释均无异词,都指今天的阜阳。裴骃《史记集解》:“徐广说,胡国,今天的汝阴。”《史记索隐》:“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

对此,胡天生进一步解释,“胡国之称为宗胡,表明它是胡姓宗庙所在地,即司马贞所说的胡姓之宗发源地。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地方比阜阳建胡国更早,所以阜阳在上古被称为宗胡,意思是胡姓的发源地,天下所有胡姓人都源于此”。

楚灭胡国后,改为胡县。为了便于统治,将县治迁于汝水(今泉河)以南,同时不废其宗庙,汝水以北的胡国故地称宗胡,是楚国在北方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那么,楚国既然已经灭了胡国,为什么还要保留它的宗庙呢?

胡天生考证分析认为,这源于古代的一种迷信。古人认为大国被灭,若不使被灭国的先辈有享受祭祀的地方,那么他们的灵魂就会变为厉鬼,危害战胜国的君主和臣民。所以商灭夏,仍封夏朝后裔;周灭商,仍然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在商都故地。秦统一中国后虽然实行了纯郡县制,但仍封周的后裔于梁城。两汉、曹魏都曾经分封前朝皇室的后裔。胡国是个比较大的方国,所以被灭后楚仍不废其祀,在胡国故地保留其宗庙,改称宗胡。

关于胡国的确切地址,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明正德《颍州志?古迹》:“胡子国城  即今南城(今阜阳古商城)”。清康熙《颍州志》则说:“今州治北城即其国。”而道光《阜阳县志?古迹》记:“胡城,县西北二里,春秋胡子国城。杜预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并 “按:旧志谓即今北城,与杜氏之说异。详译《水经注》文,亦俱不合,故仍从杜说。”《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似即据《县志》说,确指胡子国城在今阜阳农校(在阜阳老城西北二里)。但是,多年研究《水经注》的地理史学专家胡天生认为,胡子国城其实不在今阜阳城区。

据《水经注?颍水》:“颍水又东南流,迳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五年(前495),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这里明确指出胡城即故胡子国。而杜预说“汝阴县西北有胡城”,可见既不在正德《颍州志》说的“今南城”,也不在康熙《颍州志》说的州治北城。

胡子国城也不在《县志》所说的“县西北二里”。《颍水注》:“枝汝又东北流迳胡城南,而东历女(汝,通用)阴县故城西北。”枝汝即今泉河。阜阳城西老泉河弯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取直,此前有一段河道在三十里河(今颍州西湖)开始往东北流,到颍泉区坎河村更陡然东北折,至白庙集西再折往东南,在阜阳老城西北入新泉河,再东流入颍河。《颍水注》中这段东北流的枝汝就是今阜阳城北的老泉河弯道。“枝汝又东北流迳胡城南”,则胡城在老泉河弯道北。《省志》说胡子国城在今阜阳农校,但农校在泉河故道南,与《水经注》文不合。

胡子国都的实际位置在今白庙集。据市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说,今城西北颍泉区白庙附近发现有春秋墓葬,当即古胡国墓葬。今白庙应该就是胡国城所在地。《魏书?地形志》:“恒农  胡城(双头县)……有燋丘、雉鲖二陂、神庙。”这里的“神庙”就是胡国的宗庙,表明胡国的宗庙直到南北朝末年还在。不仅如此,胡国宗庙之名一直延续到现代,当地人叫它“胡庙”。今年5月,胡天生走访白庙,得知当地有一处地名仍叫胡庙。听当地村民宁克友说,胡庙在白庙集西约一里,一个移动信号塔下。三四十年前那里还有一个高台,边长约50米,“‘分田到户’以后,高台被农民取土挖平。现在那地方还叫胡庙。”胡庙在白庙集,与杜预注《左传》、《水经注》关于胡国城在泉河弯道北,《魏书》关于胡城有神庙的记载完全吻合。一块无人居住、甚至没有任何建筑的平地,竟然一直保留着“胡庙”的名称,只能说明这里就是胡国的宗庙。白庙才是胡国都城的确切所在。

按说胡国故地既是胡姓的发源地,那么本地应该有很多胡姓人才是。但是,根据户籍资料,阜阳姓胡的人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东晋南北朝时期,自永嘉之乱(311年)开始,中原大姓纷纷南迁,此后的100多年间,当地逐渐成为几乎无人居住的真空地带。《魏书·地形志》所记东魏建于阜阳的颍州,全部人口仅有13343口人,不及现在的一个乡镇。当时人口之少,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那时,以国为姓的胡姓居民,先是迁到合肥,东晋在那里侨置了南汝阴郡,梁改称汝阴郡。然后辗转迁往皖南、江浙一带,成为那里的大姓,所以那里的胡姓居民所占人口比例反而比阜阳要高。

据《中国移民史》第一卷载:“公元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分别起义,参加者甚多,中原大乱,许多人不得不逃往南方以及河东避乱,北方人口南迁进入高潮时期”。又载:“公元884年,唐中和四年,黄巢农民军失败。秦宗权据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称帝,命各将四出攻掠,迫使江淮人民继续南迁避乱。”由此可知,在唐代时期江淮地区又是一次大规模的逃亡移民。阜阳的富绅大户应该在此时期南迁,而今天徽州胡姓应该从颍州迁出。

胡天生还考证出春秋战国时期胡子国的国境。他指出,胡国的东界,当不超过颍上县江口镇。胡国的西界,当在临泉杨桥、潭棚一带。胡国的南界,在今阜南县城以北。胡国的北界比较远,因为北无强敌,胡国的国都又在汝颍以北,交通比较方便,所以地盘较大。今太和境内没有春秋侯国的记载,战国有郪丘,在倪邱镇,属楚,当是从陈国夺得。故猜测春秋早期太和大部属胡,北部一小部分属陈、楚。

为此,春秋胡国的领地大致是:东到颍东区杨楼,西到临泉杨桥,南不超过阜南县城,北不超过太和倪邱。保守一点说:东到口孜,西到九龙,南到阜南焦陂,北到太和旧县。胡国的地盘东西、南北都超过100里,符合“方百里”的公侯级别。所以,胡国至少也应该称为“胡侯”。《春秋》、《左传》称胡为“胡子”是因为它没有接受周王朝的封爵,又在“蛮夷之地”。这是典型的民族歧视和地域歧视的表现。胡国被称为“胡子”,是周王室及其宗亲对他们眼中的少数民族的贬称,不能作为爵位来看待。

胡姓还有一支妫姓胡

胡姓还有一支妫姓胡,即胡氏公认的胡公满。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一支姓源可以追溯到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胡公满是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胡公满又叫妫满,舜帝之后,是周武王姬发的乘龙快婿,被分封在陈国(河南淮阳),为陈姓之祖。胡姓与陈、田、虞、姚等五姓同出妫纳,称为“妫五姓”。胡公满为这五姓的共同始祖。其中之一的胡姓。经过千年的变迁,胡姓便独立为一个大姓了。

胡姓有别于单一的族源,而是一个多源的姓族。或以国为氏,或以谥号为氏,同姓而不同宗,随着历史的浩瀚,年代的久远,其祖先的陈迹逐渐湮没,以致在以国为氏或以谥为氏之间混淆不清。最令人迷惑的是胡子国,不管是归姓还是姬姓,其始封君是谁都一无所知,这就难怪胡姓之孙言必称胡公满之裔。到了秦汉以后,至南北朝,少数民族融合到华夏族之中。其中表现在姓氏学上,就是改姓氏。北魏时期,纥骨氏改为胡姓。因此,胡姓源流世系,自汉以来就已辩别不清,史书以及姓氏书中往往把归姓胡、姬姓胡和妫姓胡混在一起,张冠李戴。加之少数民族改胡姓,从此后,胡姓成分就更为复杂难以分辩了。这种局面的出现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增添了新的血液,使得中华民族的胡姓更加辉煌灿烂。

下一个千年的脚步渐近,历史却在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对某些人和事的记忆不会随时间湮灭。文明出现了,消亡了,文明崛起了,衰落了,这此起彼伏的历史活剧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没有导演,只有包括我和你在内的演员,没有人告诉人类该怎么做,只知道这一切天天都在上演,其间的是非功过,恩恩怨怨,或令人抚掌击节,或捶胸顿足,或扼腕叹息。这一出出,一幕幕,皆风卷残云俱往矣,作为历史渐行渐远,就像人的面貌愈远愈模糊……回首再前行,人类脚下的路会越走越清晰。

(注:此文得到阜阳地方史学家胡天生、杨玉彬,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教授张家琦等学者,以及市地志办同志提供资料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 )  

GMT+8, 2024-4-16 19:03 , Processed in 0.0957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