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胡氏宗亲网,胡姓的精神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太平(黄山区)胡氏源流(人物类)

查看数: 11645 | 评论数: 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5-15 09:48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胡宁生 于 2017-5-15 09:53 编辑 作者:胡丰炘 1、胡裕南迁太平(黄山区)     太平谭家桥、三口两镇都知道“胡裕和白茶”的故事。胡裕是太平胡姓入迁始祖,隋炀帝大业年初年,他得知黄山 ...

回复

胡宁生 发表于 2017-5-15 09:49:00
本帖最后由 胡宁生 于 2017-5-17 08:50 编辑

4、仙源城南胡氏
    清康熙年修谱,由福、裕二公后裔联修统谱,改为分小宗分修家谱。虽分宗修谱,但从太平当地各小宗昭穆世系辈序诗用字,清咸丰六年避太平天国军屠戮之劫难外逃而近年回太干寻根的太平胡姓后裔示证的不完整的辈序诗看,可知全太平胡姓都是一致的。我属仙源城南胡小宗,故只略知城南胡们大略情况。
    宋末元初,一世祖胡周保公生二子,名真一、真二。真一后世不繁,或迁或没。真二名百英公,在元代,精研《易经》,生四子,均以《易经》命名,依次为:复亨,行宁一;临亨,行宁二;泰亨,行宁三;谦亨,行宁四。以此为城南胡四派(即四大房)。在元末明初。复亨宁一公派不旺。临亨宁二公曾为明驻外大使,但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性好隐居。后世一般。
    泰亨宁三公在朱元璋占据皖南为吴王时,因精《易经》而为贡生。大明初建,明洪武帝召问对策,泰亨以“十二策”对答,洪武帝十分器重,因贡生而补授“进士”,为“贡补进士”,委以督管钱粮重任。因大明初建,云南不宁,又负云南一府之命,参与靖边。因独力请缨突围求援,被叛军俘,骂贼不屈而殉难,归葬龙门。其身世事迹入录《安徽通志》,供“乡贤祠”。
    谦亨宁四公,是百英公续配所生,奉母居麻村,克己事母至孝,得皇恩赐“春晖堂”额旌表,墓在麻村仰山虎形。
    宁一、宁二、宁三、宁四为三世,子孙以宁三、宁四派最为繁荣,到五世、六世、七世、八世。明弘治、嘉靖肘,仙源城里,有北门里胡家大门里、大水关以北、羊角山以南的胡家园,是胡姓聚居处;整个城南,从仙源南门桥以南直到今103省道以南的农田,在清咸丰前,都是胡姓族居地,包抬麻村。明嘉靖年间为有序管理,正月十三至十五三天花灯大庆,将城里、城南族姓排序轮管,所排二十四大姓,唯我胡姓独重三回,可见明时仅仙源一地胡姓之旺。
    从明前期开始,麻村宁四公一派,每年元宵花灯大庆,独出四青、四黄八条龙灯。三天大会,八条龙灯随灯会,每姓祠堂都到,每到必出奇彩——在祠堂大天井四角大柱上表演一青一黄双龙盘柱,成为一绝技。1946年元宵节,为纪念抗战胜利,还能出四条龙。
    说明太平胡氏历史兴旺,还有一个事实。清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企图从太平往东直通苏州打开通道,支援占领苏州的杨秀清,遭到当时太平县令欧阳藜照率八百壮士在兴村白沙岭狙击。八百儿郎怎抵石达开部之古隆贤数方悍卒?欧阳县令和八百仕士全部殉难。太平因此遭到太平天国兵十厂悍卒屠村报复。当时全太平近三十万人,除逃难的外,大部被杀,最后只剩三万多人。而与欧阳县令共同殉难的八百壮士,我胡姓子弟就有七百零一人,占殉难者八分之七。由此可见,清咸丰那场大却前,我太平胡氏族人在仙源即我城南胡氏族人何等繁盛!
    随欧阳县令殉难的仙源胡氏子弟的七百零一位名录,现存黄山区档案局。
    仙源“城南胡”周保公一派,以周保公为一世,现已到二十五世了,我是周保公二十一世孙“宁四公派”,是得姓始祖胡公妫满的一百零三世孙。
5、逐步规范的取名
    中国人起名字是逐步规范的。上古时秦汉时,名多单字,一般看不出人际关系中长幼尊晚。例如曹操、曹丕、曹植,他们间的父子、兄弟关系,从名字上看不出耒。就是到了唐代,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霸,他们的名子也不能反映彼此关系。到了宋代,巳开始有注意,例如苏轼、苏辙。宋元之时,巳普遍注意名子和人际的关系。
    以我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为例:同代人的名子,或以某个字统领,或以某偏旁部首的字作标志,以标明同代兄弟关系。但仍有个问题,特别是偏旁部首的字,都习惯常用的字,不愿用生僻的,或感觉不舒服的字。这又有问题,上下不远的世系,名子出现相同或相重现象。例如家谱上就有上下四代相撞,曾祖与曾孙的名子,就有同偏旁部首的字,不能正确表示世系关系。到了明代,昭穆辈序的标记问题提上了日程,修谱要编写辈序诗。辈序诗一般是四言句或五言句,一首四句,也有六句、八句或更多的,表述本姓本宗的心愿的。有了辈序诗,名子统一由辈序字统领,世系辈序就清楚了。
    我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开始排辈序诗,是清康熙间修谱,由主修人大学者胡泉(胡白水公)编写的。他遵二世祖百英公,三世宁三公崇尚《易经》传统,他自己也是《易经》大师。于是他依《易经》卦名,编了五言二十字一一“咸观渐有豫,同履益丰升。家恒师萃大,鼎济晋乾中。”到民园19年(1930)修谱时,又续了十个字:“谦巽人随泰,明孚兑覆临”,共三十字。目前,发展快的,一般“师”、“萃”了。
    白水公修谱时,启用辈序诗的字以命名,是自周保公笫十三世孙开始“咸”字辈的,不光城南胡照此办理,全太平胡姓各宗也都照此办理,就是太平各宗外迁保持联系的,也都照此办理。
    有一点说明,太平胡姓发祥地碧山胡,是从周保公为一世为标志的对应世系往下十五世,开始启用“咸”字辈的。例如:我是“丰”字辈,“同”字辈是我的曾祖辈,离世已久,可碧山现在仍有六、七十岁的“同”字辈在,相当于我的父母辈。
    又,太平话“升”、“新”同音,凡名叫“胡新x”的,其实就是“升”字辈。
6、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名序简介
    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最早源于太平胡姓入迁始祖胡裕公之曾孙胡珲首修《胡氏宗谱》。而宗谱则是珲公根据其高祖胡乐陵公所修《胡氏统谱》而来,故今天我们仍很清晰地看到从得姓始祖妫满公以下单线直系的繁衍脉络。
    胡珲因是唐玄宗翰林院学士,有条件看到唐太宗时普遍修的宗族谱牒和皇家修的《氏族志》,自然胡乐陵公修的《胡氏统谱》,皇家也有收藏。适逢安史之乱爆发,珲公回到家乡碧山,得以修谱。又恰逢李白来访,于是有了来太平后始修之谱由李白执笔的第一篇谱序,名《乾元己亥谱序》。因有拙作《李白访胡珲之研究》和《太平(黄山区)胡氏源流》作了说明,此处从略。
    以下几篇简介,可能是联宗统谱之序了。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作《乾道辛卯谱序》。乾道是宋孝宗年号,辛卯是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兹将该序关于福、裕二派情况原文录后:
    “阅及宗谱,备查胡氏根本,方知出自舜之后代。武王克商,寻舜后而封妫满于陈。以后生齿渐繁,星居分野,在先多住咸阳。及裕公、福公南渡,迁于徽、宣之问,碧山、清华乃其始迁也。复迁浙之龙泉绍湖等处,闽之崇安等处,江、广之西北庐陵等处,并池、太、秣陵一带诸宗,皆一脉流传者。向仕于汉者固多,刚公、广公其杰出者,实有名于当代。仕于唐者甚众,学公、珲公其最高者,一与李克用并功,一与李白友善,后访至于其家,赠诗而作谱序,故胡氏修谱自此始矣。”
    再看明代嘉靖三年修谱,由江西吉安人、新科状元罗洪先写的《嘉靖甲申谱序》(公元1524年)中的一条信息:“裕之后,常侍公松,太邑之胡所由始也。”“常侍”是魏一晋以来皇帝面前跑腿办事的官,全名叫“散骑常侍”。这条信息不完善。万历三十四年修谱,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南京人焦弘写的《万历丙午谱序》,为罗洪先写的作了说明:“曰松,曰学,为常侍,剿反寇功不让于单骑。”胡松、胡学都是常侍官,在剿灭反寇中都立有功劳。
    另外,明代还有几次修谱,请人写的谱序,或简略,或雷同,就从略了。以上的简介,庶或对隋末唐初,福、裕二公从咸阳南迁黄山地区的主体情况,有了一个粗线条的界定了。

QQ|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安徽胡氏宗亲网 ( 皖ICP备10204315号 )  

GMT+8, 2024-6-14 10:52 , Processed in 0.1016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