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胡氏宗亲网

标题: 北宋教育家胡安定先生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4-9-12 10:41
标题: 北宋教育家胡安定先生
北宋教育家胡安定先生
如皋县志办  沈灌群
  胡瑗(93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如皋人。原籍陕西安定堡,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对我国封建教育有过很大影响,所以门人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他在如皋和湖州的藏书和讲学处叫安定书院。他的父亲胡讷曾任宁海节度推官,他随任生在如皋宁海乡的这一郡佐家庭,立志学做所谓圣贤。由于家庭贫困,北去泰山与孙复(992-1057)、石介(1003-1043)同学,攻苦食淡,时常通夜不睡,坚持十年不归,家信有“平安”二字,就投掷山涧,诚恐扰乱心思。他们三人后来都成一代人师,学者称他们为“三先生”,而以胡瑗学生最盛,教法最备,形成“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
  宋仁宗赵祯景祐元年(1034),胡瑗四十二岁,在苏州讲授儒家经典,很得苏州知事范仲淹的尝识和敬重。景祐二年,苏州郡学建成,聘请胡瑗当首席教师。远道来学的英才很多,范仲淹的儿子纯祐、纯仁也都入学,带头奉行胡瑗为郡学所订学规,使得几百名还没率教的学生也多不敢犯规,苏州郡学也就这样成为各地郡学的榜样。景祐三年,范仲淹推荐胡瑗到北宋都城开封参加更定雅乐的工作,他以平民身份接受了皇帝召见,与阮逸合作研究钟律,制成钟磬等乐器,当上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让胡瑗担任延安府丹州军事推官,后来调任山东密州观察推官。因为父死南归,景祐四年(1037),宝元元年(1038),二年(1039),都在苏州郡学任教。
  仁宗赵祯庆历二年(1042),胡瑗五十岁。湖州知事腾宗谅奏准建成湖州州学,聘请胡瑗以保宁节度推官身份担任湖学教授,外地远道入学的学者,去来常有几百人,他们学成以后又各以所学转相传授。
  胡瑗一贯重视学校教育,他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而学校就要用“明体达用之学”传授给学生。据曾在湖学的学生刘彝回忆:早在赵祯的明道、宝元时期(1032-1038),四十多岁的胡瑗就以所谓“明体达用之学”教育学生。认为所谓“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体指的是“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等所谓
  永不改变的道理;文指的是“诗书史传子集”等所谓垂法后世的借鉴;用是把这些道理和借鉴付诸实施,福国利民走向“大得其中”的境界。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如果不以“体”“用”为本,而专讲究声律浮华的词澡来应付科举考试,结果会使世风民俗浇薄起来。他指出,胡瑗就是最反对这一缺陷的。
  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培养“明体达用”的人才,胡瑗在湖学,采取分斋教学制度:一是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明《六经》经义。一是治事斋,也叫治道斋,对要研究治道的学生,分别讲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算等等,规定一人各治一事,另外兼摄一事,或专或兼,可因学生所专进行教学。例如研习治民之道以安民生,讲究武艺防御敌寇入侵,学习筑堤壅水方便农田水利,或者掌握天文历算了解天时季节规律……等等。
  胡瑗在苏、湖两州坚持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很得宋朝统治者的重视。庆历四年(1044),赵祯就要求全国各州县兴学,并在中央创建大学,派员到苏、湖二州考察胡瑗教法,当作太学法,著为《学政条约》一卷,藉以矫正当时崇尚词赋和学校失之过于“宽简”的学风。
  赵祯皇祐四年(1052),胡瑗六十岁。宋朝中央政府调派他担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以经术教授诸生。”讲学时,音韵高明,旨意明白,很得学生信服,全国学者远道而来,人数多到太学容纳不下,扩充附近官署当作学舍。当时,还曾要他参与更铸太常钟磬以及同议大乐的工作,乐成,调升大理寺丞。他从担任国子监直讲时起,还曾奉派主持太学,在皇祐、至和(1052-1056)年间主管太学的行政工作,做到尽心竭力教育多士,甄别人物,来学的学者们,无论是专攻经学的,爱研军事的,喜好文学的,重视节操义气的,要他们依类分别群居进行讲习。胡瑗自己也常把他们召集起来,要求他们议论自己的学业,帮助他们论定道理;或者出题由学生作出答案,由他评定可否;或者就时政问题要求学生试作折衷至当的判断。胡瑗这种教学方法,正是让学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使得学生乐于信从,学有成效,为宋朝统治者培养了不少合乎封建统治要求的“博古通今”人才。正如王安石在《寄赠胡先生》诗中说的:“十年留滞东南州,饱足藜藿安蒿莱。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衣冠大带满门墙,奋如百蛰乘春雷。恶人沮服善者起,昔时屩跖今骞回。”
  如长于《春秋》的孙觉,长于《大易》的倪天隐,长于理学的程颐等,都曾是胡瑗门下经义专业的著名学者;再如范纯仁长于政事,范纯祐长于兵战,刘彝长于治水等等,则是治事专业的著名学者。
  胡瑗不仅重视经义、治事的分斋讲习工作,以培养“明体达用”人才,也很重视用遇事表率在先的“以身先之”原则,贯彻实施礼教乐教,搞好文娱体育活动。就礼教说,他总是模范带头,一丝不苟,虽在大暑天气,仍然公服升坐,保持师生间的严肃礼节,要求在洒扫应对进退的一举一动中,贯彻实践礼教要求,做到以礼始教,以礼始学;另一方面他也要求师生友爱相处,教师要把学生视同自己的子弟,学生要敬爱教师如同对待自己的父兄。就文娱体育说,他常指导学生,食饱后不可伏案久坐,以免有伤气血流通,他要求学生通过习射、投壶,开展游艺休闲活动。每次公私考试后,他总是要司仪人员带领学生在太学的肯善堂聚会,唱诗奏乐,夜晚才散;各斋学生也可自行集会,琴瑟乐声往往响彻户外。他还认为,学者应该旅游四方,以便了解各地的“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藉以扩大眼界。如果局守一乡,滞于一曲,就会使人“隘吝卑逊”,他在湖学时就曾几个学者一起,从吴兴出发遨游关中,到潼关后,道路高峻狭隘,就与腾宗谅等下车步行,到达关门后坐下休息,眺望黄河逶迤汹涌和太华、中条诸山环抱,一目千里,形势雄伟壮观,十分感慨地认为这才说得上是名山大川,做学问的人,就是应该见识一番。
  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指出:“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这正指明胡瑗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时人对胡瑗这位封建教育家的评价。
  赵祯喜祐元年(1056)十二月,胡瑗升任宋朝中央政府的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专门掌管太学。喜祐四年(1059)正月,病不能朝,以太学博士退休东归,同年六月六日在杭州病故,年六十七岁,葬于乌程何山之原。在如皋安定乡有他的衣冠冢,嘉定十一年(1118),南宋宁宗赵扩赐谥为“文昭。”胡瑗一生著作很多。遗著现存的只有门人编录的《周易口义》十二卷,《洪范口义》二卷,《论语说》,和《春秋说》各七八条,还有与阮逸合著的《皇祐乐名记》三卷。其他关于经学的主要著作如:《尚书全书》二十八卷,《春秋要义》三十卷,《中庸义》一卷,关于乐教的仅有《乐府秦议》和《皇祐乐府秦议》各一卷,都已散失。关于教育的两本专著《学政条约》和《武学规矩》各一卷,都已失传。
  






欢迎光临 安徽胡氏宗亲网 (http://ahhs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